• 首页
    • 教学工作
  • 学院概况
    • 学院介绍
    • 学院领导
    • 机构设置
    • 百年师范
  • 师资队伍
    • 小学教育系
    • 心理学系
    • 学前教育系
    • 体育系(公共体育教学部)
    • 荣休教师
  • 专业建设
    • 小学教育
    • 学前教育
    • 体育教育
    • 应用心理学
  • 学科建设
    • 一流学科
    • 项目申报
    • 科研成果
    • 学科建设
  • 研究生教育
    • 招生信息
    • 教学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教改项目
    • 课程建设
    • 教育见习实习
    • 毕业论文
    • 精品课程
    • 文件汇编
  • 党建工作
  • 学工在线
  • 社会服务
    •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 绍兴市心理学会
  • 专业认证
  • 下载专区
      ·   教师教育学院关于2025年上半年推优入团...
      ·   教师教育学院第十三期“祖楠班”拟推荐...
      ·   教师教育学院关于做好2025届毕业论文(...
      ·   教师教育学院第十三期“祖楠班”拟推荐...
      ·   关于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单项奖学金评...
      ·   关于2025届绍兴市优秀毕业生候选人评选...
      科研成果

      大脑、心智与教育研究中心孙洋洋副教授在《自然辩证法通讯》发表学术论文

      2025-08-01  点击:[]

      他心问题(the problem of other minds)是哲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交叉研究中的核心议题,也是近年来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方向。从探讨主体间性与心智理解机制,到推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和教育实践的变革,他心研究持续推动理论创新与跨领域融合。

      近日,我院大脑、心智与教育研究中心孙洋洋副教授在国家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自然辩证法通讯》(浙江大学一级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25年6月第6期)发表题为《他心研究大图景: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的学术论文。该文聚焦他心问题三十余年来的发展演进,借助可视化工具CiteSpace构建宏观知识图谱,系统呈现了该领域的研究规模、学科归属、热点议题及理论演变路径。

      研究发现,他心研究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趋势,发文高峰期集中于2011–2020年,欧美国家在该领域具有主导地位,哲学与心理学为核心学科,同时神经科学、语言学、生物学等也展现出高度交叉的融合倾向。关键词聚类分析识别出五大热点主题,包括心智理论、镜像神经元系统、自闭症谱系障碍、具身认知与模拟论,并揭示了共享意向性、文化进化、直接社会感知、智能机器人和贝叶斯脑等前沿议题的逐步兴起。

      文章重点探讨了近年来他心研究呈现的主要趋势。研究显示,该领域正从传统哲学命题向跨学科实证探索转型:在议题层面,研究持续吸纳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外部理论与技术,体现出鲜明的现实应用导向;在认识论层面,从“间接推理”转向“直接感知”的范式转变正在发生,现象学路径强调通过身体行为即可感知他人心理状态,为社会认知模型的重构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论上,也由“第三人称”观察范式逐步转向注重真实交互的“第二人称”体验研究,强化了研究的生态效度与交互性。此外,文化进化理论的引入为解释他心能力的社会学习机制与代际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凸显其社会文化维度的研究潜力。总体而言,当前他心研究正处于理论生态愈发丰富、技术手段持续革新的关键时期,呈现出哲学思辨与经验实证深度融合的新格局。

      在文章结语,作者提出他心问题已由传统哲学的认识论难题转化为认知科学视野下的重要实证议题。脑成像技术与神经方法的进展不仅推动了自然主义研究范式的形成,也拓展了他心研究的知识边界,回应了当下学界的理论分歧与争议。文章进一步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理论上,他心研究将朝向模拟论、理论论与直接社会感知等多路径整合的趋势演进;方法论上,将由以往的“第三人称”观察转向“第二人称”互动,强调交互体验的现场性与情境感知;技术层面,将依托高时空分辨率的脑成像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深化对人机共情、人工心智等前沿议题的探索;同时,研究也将更广泛地服务于教育、心理干预、智能辅助等社会应用场景,体现从哲学思辨走向现实实践的深度转化潜力。

      作者信息:大脑、心智与教育研究中心/教育与心理学院孙洋洋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陈巍教授为第二作者。

      基金资助: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他心直接感知的神经哲学进路研究”(项目编号21BZX005)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1.Veissière, S. P. L., Constant, A., Ramstead, M. J. D., et al. Thinking through Other Minds: A Variational Approach to Cognition and Culture [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020, 43: e90.

      2.Heyes, C. Précis of Cognitive Gadgets: 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Thinking [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019, 42: e169.

      3.Heyes, C. Animal Mindreading: What’s the Problem? [J].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15, 22(2): 313-327.

      4.Mirski, R., Gut, A. Action-Based Versus Cognitivist Perspectives on Socio-Cognitive Development: Culture, Language and Social Experience within the Two Paradigms [J].Synthese, 2020, 197(12): 5511-5537.

      5.Richardson, H., Lisandrelli, G., Riobueno-Naylor, A., 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Brain from Age Three to Twelve Years [J].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1): 1027.

      6.Gallagher, S.Action and Interac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131-132.

      7.Hurley, S. The Shared Circuits Model (SCM): How Control, Mirroring, and Simulation Can Enable Imitation, Deliberation, and Mindreading [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008, 31(1): 1-22.

      8.Bianco, F., Ognibene, D. Functional Advantages of an Adaptive Theory of Mind for Robotics: A Review of Current Architectures [A],IEEE (Eds.)Proceedings of the 2019 11th Computer Science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EEC)[C].IEEEPress,2019,139-143.

      9.Kumar, A., Smyth, P., Steyvers, M. Differentiating Mental Models of Self and Others: A Hierarchical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Assessment [J].Psychological Review, 2023, 130(6): 1566-1591.

      10.Zahavi, D. Observation,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The Role of the Second Person [J].Aristotelian Society Supplementary, 2023, 97(1): 82-103.

      供稿:孙洋洋

      审核:郑雷、陈巍



      下一条:我院心理学系吴晶博士在SSCI来源期刊Youth & Society发表学术论文


      【关闭】

    校址:绍兴市越城区城南大道900号  |  邮编:312000  |  电话:0575-88342095  |  传真:0575-88315325
    浙ICP备07005811号  |  绍兴文理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