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年3月27号晚上,山阴论心第35讲“Memory in servlceof psychologicalwell-being”于河西校区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展开。本次讲座由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大脑、心智与教育研究中心教授,俄罗斯心理学家,心理学博士Veronika Nourkova主讲,心理学系孙芬芬博士主持,来自我校教师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学院的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首先,在教师教育学院院长陈巍教授的介绍下,全体听众对Nourkova教授表示热烈的欢迎。陈巍教授向Nourkova教授赠送书籍《具身教育心理学:从镜像神经元到心智化课堂》《维果茨基和马克思:迈向马克思的心理学》并进行合影留念。

讲座伊始,Nourkova教授通过关于梦想的假设性问题,引发了听众对于记忆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思考。她指出,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简称AM)是人类特有的长期记忆子系统,它将个人经历转化为情节性心理表征,并整合成连贯的人生故事中,从而构建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感,并对未来进行预测和规划。
在探讨自传体记忆如何维护主观幸福感时,Nourkova教授提到了一些已知的机制,例如个体可以通过回忆积极的个人记忆来修复负面情绪。同时也指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机制,例如过去事件的时间定位错误(如向后伸缩和向前伸缩)与心理幸福感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通过解读国际上15个国家的合作研究,她发现,在面对负面集体事件(如新冠疫情)时,那些倾向于将事件开始时间向前伸缩(即认为事件发生时间比实际更晚)的人,往往表现出对疫情更低的担忧程度、更乐观的未来预期以及更少的心理和健康问题。

这一发现似乎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悖,以往的研究表明,心理幸福感较低的人倾向于将负面事件发生时间感知为更接近当下。Nourkova教授进一步解释说,这可能是因为在负面自传体事件和负面自传体时期,人们的适应性反应是不同的。将负面事件向后伸缩可以减少其对当前情绪的影响,而将负面自传体时期的开始时间向前伸缩,则可以减少其主观持续时间,使其被视为短暂而不寻常的事件,从而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应对挑战,并对未来的生活保持积极态度。紧接着,Nourkova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第二个研究发现。教授围绕“我们是否能够用积极的记忆来控制情绪修复的过程?”这一问题展开叙述。这项研究通过操控自传体记忆,探究其对个体焦虑水平和自我概念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植入积极的自我定义自传记忆,可以显著降低参与者的焦虑特质,并且这种效果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得到了验证。这一发现表明,记忆操控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帮助个体应对焦虑和提升对焦虑和提升心理健康。

在讲座的最后,Nourkova教授强调,自传体记忆在维持主观幸福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人们直觉上能够理解的,但科学地研究这一问题需要更复杂和细致的方法。她呼吁展开更多的研究来深入探索自传体记忆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干预自传体记忆来改善心理健康。
Nourkova教授的精彩演讲结束后,进入了问答互动环节。在座的老师、同学们纷纷就讲座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23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李泱同学就记忆操控展开追问,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若被催眠者在催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评判心理,咨询师对这类个案是否还应尝试为其植入积极记忆。教授表示:要立足整体,个案特殊性较大,不易于分析与判断。

陈巍教授提出,不同文化和不同国家的人在记忆视角上可能存在差异,如东方文化的时间观是环状,西方是线性。Nourkova教授称,因疫情期间交流方式的局限性,未纳入中国样本。将其他国家按疫情公布时间分为两组,发现西方社会在记忆视角上向前和向后差异明显,部分国家两种类型更接近。

应心241班的冯晓蕊同学询问人们是否倾向于记住愉快的记忆。Nourkova教授表示不同文化下情况不同。西方文化中,积极记忆约占70%,若比例异常可能预示抑郁:中国样本中积极和消极记忆比例约为50%,这体现出中国人对负面记忆容忍度高,原因可能是中国文化中自传体记忆常被用于从过去吸取教训,而西方多用于情绪调节。

在各位老师同学们激烈的学术研讨中,本次讲座顺利完成全部议程,至此圆满结束。本次讲座不仅为听众带来了自传体记忆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也为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深入探讨自传体记忆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的复杂性,从而为改善心理健康提供新的途径。未来,随着更多相关研究的开展,我们有望在自传体记忆与心理幸福感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的成果,为人类的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心得体会
应用心理学241班潘佳婕:听完这场讲座,让我感受到:原来我们的记忆不是冰冷的录像带,而是一本可以不断修改的日记。当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大脑会悄悄把这件事"推远",让它感觉像是很久以前发生的;或者把它"拉近",让它看起来只是短暂的小插曲。这种神奇的能力,就像是心灵自带的创可贴,帮我们减轻痛苦。并且我们可以主动利用这种能力。比如多回忆开心的经历,或者给过去的失败"重写结局",想象自己当时成功解决了问题。这样做不仅能改善心情,还能让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就像给手机更新系统一样,我们也能给自己的记忆"升级",让它成为支持我们前进的力量。作为心理学新生,我想,学习心理学不仅是了解别人,更是学习如何温柔地对待自己。那些看似简单的"回想快乐的事"、"看淡过去的挫折",背后都是大脑给我们的自我保护机制。或许真正的成长,就是学会和记忆做朋友,让它陪我们走向更好的自己。
应用心理学241班陈洁: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听Nourkova教授的讲座。这场关于记忆与心理健康的讲座改变了我对"回忆"的固有认知。教授通过互动引出疫情具体时间回忆的实验,介绍她关于“人们总是自发的从负面集体事件的开始日期即将到来中受益”的研究。生动阐释了记忆并非简单的信息存储,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回忆负面事件,将原本苦涩的经历转化为为积极养料,从中受益。这种认知重塑让我意识到,心理健康不仅需要管理当下情绪,更要学会与过去和解。这场讲座让我重新理解了记忆的疗愈力量,原来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故事的剪辑师,让我受益匪浅。
应用心理学241班章琪琪:这次讲座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让我接触到前沿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还改变了我对记忆和心理健康的固有看法。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关注记忆对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也期待能深入学习相关知识,探索如何利用这些理论改善自身及他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应用心理学241班王怡珊:首先,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参加Nourkova教授的讲座,听她和我们分享她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次讲座,我对记忆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本次讲座以Memory in servic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为题,探讨了自传体记忆对自我概念和自我延续的影响,还对未来进行了预测和规划。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教授提出的一种治疗心理创伤的假设:通过将创伤时期的记忆在人为影响下前移,减少其主观持续时间,并将其视为一种短暂且不寻常的事件,而不是日常事件,可能会提高人们对创伤的容忍度,对未来生活培养更积极的态度。教授还提出也许我们能够用更积极的记忆来修复患者的创伤,这为心理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这次讲座是我在大学期间参加的第一个正式的心理讲座,它带给了我无限的启发,也激起了我对心理学研究进一步的好奇。以后我会多多参加类似讲座,了解更多专业知识!
转载 | 大脑心智与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