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上午,绍兴文理学院祖楠班德育导师,诸暨市越民生义工团党支部书记、理事长,2023浙江教育年度影响力人物陈可英应邀为教师教育学院学生进行《公益赋能:让乡村儿童的梦想照进现实》主题讲座,本次讲座在风则江大讲堂107报告厅举行,党委书记罗润锋出席。

讲座伊始,陈可英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从山村出身,逆境求学的故事。在收到绍兴师专陈祖楠老校长的鼓励后,陈可英确立了“为了母亲的微笑”的初心投身于教育之中。她指出,自己的初心就是与乡村儿童一起,和他们的梦想一起成长。“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山沟,但当我投身公益后,最想的是每个周末都能回到山里,拉着孩子们的手,和他们一起成长。”
在公益实践与创新模式上,陈可英认为公益不仅仅是帮助他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2017年,陈可英老师将废弃校舍改造为侯门山乡村图书馆,覆盖留守儿童、低保家庭儿童等群体,藏书五千多册,开展“流动书屋”“作家讲座”“阅读分享会”等活动,累计服务上万人次。其所建立的侯门山乡村图书馆也获诸学习强国平台、中央新闻出版广电报、诸暨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成为浙江省首个通过公益力量盘活闲置校舍的典型案例。

“一本好书、一个安静的背影、一双热泪盈眶的眼睛,或许就能改变世界的某个角落。”针对困境儿童自信心不足、表达能力欠缺的问题,陈可英开设线上+线下结合的辅导课程——“阳光少年大声说”项目。服务257名儿童,培养76名“阳光导师”,累计志愿16362小时,作为浙江省女性社会组织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特色项目,获绍兴市首届“枫桥经验”工会实践案例一等奖。
与此同时,陈可英进行资源整合与可持续公益,联动多方力量,结合诸暨市民政局、文明办“爱心食堂·共享五福”活动,沉浸式开展各类“敬老+育小”“教育+公益”活动。为精神养老、关注心理需求做加法,组织学生志愿者,开展各种尊老敬老、用心陪伴活动,有制作美食、玩游戏、讲故事、读诗文、唱歌跳舞、陪伴用餐等。让爱心食堂成为有温度的养老生活的缩影。她盘活闲置资源,“拓展共治网”让公益成为代际互动的“日常选项”,通过义卖地方特色美食、闲置物品捐赠筹集资金来创新模式,推行“孩子帮助孩子”,鼓励城市儿童用压岁钱捐赠书籍、篮球等物资,形成爱心传递链。

最后陈老师还向同学们分享了如何通过阅读推广、志愿帮扶、资源联动等方式助力乡村儿童成长,并呼吁更多人投身公益事业。
互动环节
就做乡村儿童个公益项目需要注意什么的问题,陈可英老师与现场同学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陈可英很高兴大家都能从她的故事中有所收获,并对五位同学的回答进行了一一点评,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会后,同学们聚集在陈老师身边,表达了对她的敬佩,大家纷纷表示,希望能够在陈老师的帮助下共同将公益社会实践越做越好。

公益赋能,教育为根;聚沙成塔,微光成炬。陈可英用半生践行"从受助者到摆渡人"的蜕变,将个人命运与乡村儿童紧紧相系。一座荒弃校舍化身的图书馆,一堂堂浸润心灵的阅读课,一场场跨越山海的爱心接力,无不是以教育为根、以坚持为脉的生动注脚。陈可英用自身经历为师范生们开启了一堂生动的师德教育课,我们相信,这种身体力行、润物无声的影响会在年轻的教育者心中绘成画卷,传递出不朽的深远力量。
供稿 |方绥颖 莘泽慧
审核 | 石峻华
终审 | 罗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