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19日至21日,“脑智发育与心理健康促进”学术研讨会在绍兴文理学院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绍兴市博士创新站、绍兴文理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联合主办,绍兴市心理学会协办,汇聚了来自多所知名高校和医院的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心理健康领域的最新进展。

Day. 1
9月19日晚,南京大学心理学系引进国家级高级人才“南京大学登峰人才计划”A学者,二级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李鸣教授以“我的科研分享”为题,开启了本次研讨会的序幕。李教授以其丰富的科研经历,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科研经验和建议。李教授提炼出十二条关键建议,着重强调广泛深入阅读文献、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合作、保持终身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对于科研选题策略,李教授指出选题应兼顾科学性、社会与临床价值以及创新性;对于文章发表与基金申请,李教授详细分享了学术论文写作、投稿及修改的流程与技巧,并深入分析了基金申请书撰写的要点。

Day. 2
9月20日,会议正式开始。绍兴文理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陈巍教授、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官莉莉分别发表了诚挚热烈的欢迎辞,并介绍了各自单位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愿景。


随后,8位高校教授和医院专家、4位青年教师为在场的听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主题报告。
南京大学心理学系李鸣教授作《为什么产后早期是情绪障碍的高发期?一种近因-远因的因果解释》报告。他认为产后早期心理障碍发生率的增加,是母亲大脑神经适应性变化的自然结果(近因),并且是通过进化压力选择出来(远因),以增强母亲的广义适应度。此外,李教授在汇报中提到了多巴胺、血清素等系统在怀孕及产后期间的适应性变化,对缓解产后情绪障碍给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人脑图谱学会会士,国家科学数据银行“中国人彩巢数据社区”首席科学家左西年教授作《儿童脑智发育与教育教学》报告。左教授从生命,能量,青春,健康四个方面,阐述了儿童脑智发育的重大意义。他先以绘制人脑全生命周期发育里程碑开始,直观表现了人脑一生的发展,接着探究了人脑的能量,使人了解了人脑暗能量的自发慢速振荡;之后讲述了青春期是大脑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并提出现代科学教育对促进个人脑健康的重要意义。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宋明桥主任医师作《抑郁症认知损害异质性的研究进展》报告。在报告中,宋主任指出部分患者存在显著认知功能损害,尤其在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方面。通过数据驱动方法,研究者已识别出不同的认知损害亚型。神经影像学发现,“认知生物型”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网络活动异常,其社会功能更差、治疗反应不佳。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显示出改善特定亚型认知功能的潜力。未来,通过标准化评估和生物标志物研究,有望实现抑郁症的个体化精准治疗,为不同认知损害亚型患者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段海军教授作《毒品成瘾影响创造性现实问题解决的认知神经机制及神经调控干预研究》报告。他指出毒品成瘾会损害个体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尤其在合作情境下更为明显。神经影像数据表明,成瘾者前额叶与颞顶联合区脑活动异常、脑间同步性降低,导致观点采择困难、合作效率下降。研究进一步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靶向调控右侧颞顶联合区。干预后的成瘾者在合作任务中的行为表现和神经同步性均得到提升。该成果为成瘾人员社会功能康复提供了新的神经干预路径。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梁胜林主任医师作《睡眠障碍的机制与治疗新进展研究》报告。他指出,原发性失眠主要损害注意力与执行功能,而继发性失眠认知损害与原发病相关。机制研究揭示,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及海马体积减小是导致记忆与学习能力下降的关键。临床干预方面,认知行为疗法(CBT-I)可显著改善注意力与执行功能。新型闭环调控设备“SleepLoop”通过增强慢波睡眠提升睡眠质量。随着AI与多组学技术的应用,睡眠医学正迈向个性化、精准化诊疗新阶段。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特任助理研究员张琪博士以《过度教养的研究进展》为报告题目,指出过度教养(表现为过度保护与控制)会显著增加子女抑郁、焦虑等内化症状风险,且双亲共同过度教养的影响尤为突出。在压力情境下,过度干预的家长与孩子在颞顶联合区同步性异常升高,可能加剧孩子的依赖与焦虑。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特任助理研究员戴琪博士以《初中生同伴经历对母子共同体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探索》为报告题目,介绍了遭受同伴拒绝或欺凌的青少年,其行为问题会加剧母亲的抑郁、焦虑情绪。她强调“母子共同体心理健康”拓展生态系统理论与双向互动模型,探究了青春期同伴关系与早期母子关系对青少年健康影响,并为构建“家-校-社”联动心理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实证依据。

Day. 3
9月21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主任李丹教授作《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成因与预防》报告。李教授首先指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15%-20%,情绪问题日益低龄化。她介绍了其团队所开展的研究,发现校园欺凌、父母外出务工(尤其母亲陪伴缺失)、以及“关爱性高控”教养方式都可能加剧青少年焦虑抑郁风险。亲密的同伴关系与高自尊是抵御欺凌负面影响的关键保护因素。最后,李教授也介绍了有效预防情绪问题的措施,如,学校推广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家庭注重平等沟通与陪伴,构建“家-校-社”协同干预体系等。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的董莹盈主任医师作《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及应对》报告。她首先介绍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问题的分类,分析了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基因与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等维度。同时她特别关注数字技术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详细列举了儿童青少年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并建议通过家庭支持、学校协作与专业治疗多方联动,共同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甘建光主任医师作《抑郁症患者的风险决策及后悔情绪》报告。结合fMRI与决策任务,他指出脆弱自尊会放大反事实比较,令患者对“错过的最优选项”产生持续后悔,进而回避一切风险选择;报告提出用“后悔耐受训练”辅助认知矫正,可为青少年抑郁的精准干预提供新靶点。

绍兴文理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的刘庆明副教授分享《从机制到实践:经颅磁刺激(TMS)在物质成瘾治疗中的应用》。他梳理了TMS从基础神经环路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以高频/θ爆发模式靶向前额叶,可快速修正成瘾者的异常渴求与决策环路;结合EEG/fMRI实时导航,一次刺激即可恢复α、β波段功率,为无创、精准干预提供循证支撑。刘庆明老师团队也进一步把研究对象扩展至短视频成瘾与自伤青少年队列,拟构建“预测-干预-评估”一体化新范式,为神经调控技术在成瘾医学中提供广阔前景。

绍兴文理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的吴晶博士带来《校园欺凌的横断与纵向研究》的报告。她用三年四校大数据鸟瞰欺凌演化路径:网络受欺凌可显著预测半年后的网络欺凌行为,社会支持与希望感是阻断“受害-孤独-抑郁”链条的关键保护因子;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进一步揭示个体特质与情境交互的宏观规律。研究还显示,被动使用社交网站会通过影响自我概念清晰度加剧孤独感。吴晶博士提出,未来干预需把“提升支持”与“培养希望”设为双靶点,构建校-家-社协同的生态预防体系,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循证路线图。

大会总结
本次研讨会不仅展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交流。与会者纷纷表示,期待未来能够持续加强科研合作与实践探索,共同推动脑智发育与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
供稿:郑雷
审核:陈煜雯、陈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