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绍兴文理学院
第三次代表大会文件(11)
凝心聚力 追求卓越 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
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绍兴文理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汪 俊 昌
(
2019年
1月
8日
)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绍兴文理学院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绍兴文理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决胜更名设置绍兴大学、全面深化内涵式发展、加快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抢抓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机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全面强化内涵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开放办学,团结带领全校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不忘初心,修德求真,凝心聚力,追求卓越,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为重、人才为本、特色为上、协同为要”方针,全面从严治党,紧紧依靠全校党员和师生员工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学校各项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为更名设置绍兴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统领学校科学发展
党委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强化。旗帜鲜明讲政治,自觉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确保大政方针和重要决策在学校落地生根,引领学校事业健康发展。狠抓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提高战略谋划能力,不断提升办学治校水平。统揽谋划发展蓝图,编制实施学校“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和更名设置大学及内涵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积极争取省市党委政府支持,更名设置绍兴大学列入省“十三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顺利通过省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考察评估。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在学校成功召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绍兴文理学院高水平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力支持学校建设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严格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独立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绍兴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在全省高校率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借助与浙报传媒集团联合开展“时政进校园”等手段,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的育人新格局。加强文化校园建设,学校列入首批全省高校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深化“风则江大讲堂”“爱心承诺”“卓越奖学金”等优秀校园文化品牌的作用。建设充实校史馆,创新设立校友日,保护修缮宋六陵攒宫校区,做好传承弘扬校园精神载体建设。优化学院书院“双院育人”机制,深化文明寝室建设,连续两届获得全国高校学生公寓工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并在全省高校推广经验和做法。
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夯实。高标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健全二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规范“三会一课”制度,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全面推行二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三张清单”和述职制度,优化党组织设置,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开展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坚持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打好“上下管育爱”组合拳,进一步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的制度体系。突出政治标准,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深化。切实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认真做好省委巡视整改各项工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扎实做好专项整治“四风”督查工作,持续开展“廉洁文化月(周)” 主题教育活动和“廉洁教育进大学生课堂”,充分发挥“预防腐败网络监管平台”和“作风与行政效能监察系统”作用,健全惩防体系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完善党委听取纪委工作汇报制度,旗帜鲜明支持纪委监督执纪问责。建立健全校内巡察制度,实现本届任期内二级学院、独立法人单位巡察全覆盖,推动校内政治生态进一步改善。持续深入推进“清廉校园”建设。
学校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制定实施《绍兴文理学院章程》,推进规章制度“立改废释”,健全学校内部控制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议事规则,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不断完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机制。深化校内综合改革,完善校院学术治理架构,着力推进人事分配制度、资源配置模式、后勤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对元培学院、上虞分院、继续教育学院、附属医院、资产经营公司的管理,学校办学活力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加强统战和民主党派工作,深化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改革,加强对离退休老同志关爱和服务。教职员工收入与学校事业发展实现同步提升,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二)全面推进内涵建设,不断增强办学实力
学科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标准,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布局。新增省“十二五”重点学科8个,省“十三五”一流学科6个,工程学学科ESI国际排名进入全球前1%行列。硕士学位授权点获得重大突破,一次性新增9个,首批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通过国务院学位中心验收。加强专业调整和建设力度,新增省“十三五”优势(特色)专业4个,临床医学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自动化、纺织工程专业认证申请获批,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工作得到扎实有力推进。
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发挥绍兴市高层次人才驿站作用,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取得新突破。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特级专家1人,省“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对象2人、第一层次资助对象1人,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生师比由18.01改善为15.26,专任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从385人增加至459人,博士学位人员比例由26.9%提高到35.5%。
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学校招生持续保持良好势头,本科生源质量稳中有升,硕士研究生数量大幅增加,占全日制在校生总人数的5%以上。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园获批省首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学科竞赛屡创佳绩,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462项,稳居省内本科院校前列。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标志性成果培育成效显著。新增国家级项目111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35项,发明专利授权数379项,在权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85篇,累计到校科研经费近2亿元。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和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各1个,“书法”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院士工作站被评为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成功落户学校,新增新型智库2个,获评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
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推进与绍兴各区、县(市)全面战略合作,加强政校企深度合作,开展大型科技对接和百名博士下基层活动,实现技术转移中心全市辖区全覆盖。与市残联共建市康复医院、与越城区共建附属小学,学校附属医院与绍兴市立医院整合组建新附属医院。全国首个环境执法实训基地落户学校。司法鉴定中心通过国家级认证认可。深入开展越文化研究、传播与交流,在越地文化、王阳明研究、鲁迅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成果,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加大国际合作交流力度,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新增合作国(境)外高校46所,聘请长期外国文教专家92人,专任教师国外访学(3个月以上)132人。累计招收国际生862人次,其中学历国际生368人次。拓展“海外兰亭书法学堂”8个。实施海外研习百人计划,共派出国(境)外交流学生1098人,同比增长56%。“大师对话:鲁迅与世界文豪”国际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综合保障体系进一步改善。积极向外争取支持,学校办学经费持续增长,常规财政拨款高于市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争取绍兴大学专项资金3.8亿元。市财政按照“常规+专项”原则,落实“十三五”市县共建资金3亿元,追加三年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学校内涵建设。新增固定资产4.66亿元,总额达到15.8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从2亿元增加到3.3亿元。馆藏纸质图书从145.7万册增加到183.49万册,文献传递服务工作成效显著。元培学院完成整体搬迁,顺利启用镜湖校区。校园整体改造扩建工程全面启动。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顺利完成重要活动期间校园维稳安保工作,学校被授予省“国家安全建设优秀单位”和省市“治安安全单位”称号。
过去的五年成绩喜人,这是学校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五年,也是学校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五年,更是学校内涵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办学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市党委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离不开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学校历届领导、离退休老同志打下的坚实基础,离不开各民主党派的热情参与,更离不开全体文理人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全校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向老领导、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统领全局。必须确保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委要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带队伍、抓落实,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和规矩意识,不断增强学校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修德求真。必须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使命。要秉承和践行“修德求真”校训,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着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必须始终坚持内涵提升,特色发展。必须自觉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定位,发挥优势,不断彰显特色,切实增强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必须始终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地方。必须扎根绍兴办大学,积极融入绍兴大城市建设,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要主动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加强校政企深度合作,着力提升服务地方能力和贡献度,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实现学校与地方互动共赢的发展局面。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将改革创新贯穿于学校工作始终,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学校发展障碍,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推动学校各领域改革创新,提高治理水平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必须始终坚持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必须紧紧团结依靠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凝心聚力,砥砺奋进,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要牢记学校先贤筚路蓝缕、殚精竭虑的奋斗史,传承发扬“修德求真、追求卓越”的校园精神,以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勇于担当,抢抓机遇,敢为人先,实现学校发展新跨越。同时,我们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工作与省委省政府“两个高水平”建设、市委市政府“建设一所高水平现代化大学”的要求,与广大党员、师生员工和校友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政治巡视整改落实成果仍需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和要求仍需向纵深推进,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还需进一步发挥,部分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管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高层次学科和科研平台、高水平创新团队、标志性成果依然偏少,内涵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办学优势特色有待进一步彰显。三是研究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内在规律和未来趋势不够系统深入,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仍有待优化,二级单位办学活力仍需进一步激发。四是校园基础设施改造与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校园规划和功能布局需进一步优化。五是开放办学工作还需深入推进,融入社会、服务地方、面向未来的能力和水平有待加强。
二、新的形势和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与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开启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科学把握学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精心谋划,走出一条符合学校实际彰显自身特色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加快建成一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这为我们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扎根地方,全面推进应用型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浙江省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明确了新任务。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了“两个高水平”建设总目标和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浙江对高等教育和科学知识、科技创新、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对补齐高等教育短板的决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决,对高校的期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提出要以超常规思路、超常规举措实现高等教育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到2022年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省,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等教育强省。为此,我们要主动对标看齐,提档发展,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绍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绍兴正全面融入浙江大湾区建设,实施念好“两业经”、唱好“双城计”、打造“活力城”的现代化强市战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对学校加快建成高水平大学寄予了新期望。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提出,一所高水平大学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名片。学校不仅要在名义上实现“更名”,更要建设成为与绍兴这座城市相匹配的高水平、高质量大学,为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更多人才、科技、文化和智力支持。为此,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主动作为,提高贡献力,实现校地互利共赢发展。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发展带来新机遇,新要求提出新任务。我们必须登高望远,忠诚担当,戮力同心,勇往直前,把机遇转化为加快学校事业发展的新优势,把挑战转化为学校向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动力,从国家战略决策、省市发展需要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规律出发,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准确定向定位,科学谋篇布局,精心绘就学校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事业发展的新蓝图。
我们的战略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应用型”就是要扎根绍兴,面向未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努力适应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积极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高水平”就是要以质量为重、人才为本、追求卓越,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把学校建成省内领先、全国知名的现代应用型大学。
“特色鲜明”就是要依托地方资源禀赋、办学历史积淀、现实发展需求,整合资源,聚焦聚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努力在优势基础学科高地、产学研用融合平台、高端新型智库基地、国际交流合作载体建设等方面,打造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竞争优势。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们确定“三步走”战略步骤:
第一步,到“十三五”末,成功更名设置绍兴大学,以“工、文、理、管”为主干,教师教育、生命健康、艺术与文化创意等学科特色发展的学科体系全面形成,人才培养质量和内涵建设得到明显提升。
第二步,到2025年,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型办学水平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2~3个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同类学科前30%,力争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资格,成为省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应用型建设示范高校。
第三步,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建设成为一所人才培养质量更加优质、师资队伍更加强大、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现代应用型大学。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我们将继续坚持“质量为重、人才为本、特色为上、协同为要”方针,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新任务,着眼学校发展实际,在未来若干年办学过程中,工作导向上更加突出“强特色、优治理、拓空间、促融合”,努力形成适应与引领未来发展的新优势。
——更加突出提升内涵强特色。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校办学优势,彰显绍兴地方特色,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努力构建契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特色学科专业群,着力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更加突出创新机制优治理。要进一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创新办学模式,优化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激发办学活力,增强发展动力,不断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更加突出优化功能拓空间。要进一步完善校园总体规划和功能布局,拓展办学空间,整治和优化校园周边环境,改善办学基础条件,为人才培养提供空间和环境保障,充分展示“千年古城的现代化大学”风貌。
——更加突出服务地方促融合。要进一步发挥人才集聚和知识创新优势,主动作为,推进学校与地方产教研深度融合,更好服务支持绍兴大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使学校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和产业跃升的新引擎。
三、今后五年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举措
今后五年,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在更名设置绍兴大学的基础上,人才培养质量和内涵建设得到显著提升,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应用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办学水平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为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资格、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围绕学校发展目标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强特色、优治理、拓空间、促融合”的工作导向,着力实施“六大工程”,进一步彰显应用型办学特色,提高应用型办学水平。
(一)着力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导向,按照“分层管理、分类指导、协调推进”的原则,优化学科设置和运行管理机制,形成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优势特色更加鲜明、可持续发展更有保障的高水平学科体系。
优化学科建设规划。依据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战略需求,紧扣应用型定位,突出新工科牵引、文化力支撑,实现以“工、文、理、管”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做强工学类、做特人文类、做精理学类、做活管理与社会科学类、做优教育和医学类,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
推进优势学科建设。实施优势学科提升计划,以现有省市重点学科等优势学科为基础,创新学科建设资源配置方式,加强学科重点聚焦与动态管理,力争拥有8个以上“省一流学科”,2~3个学科进入全国同类学科排名前30%,2个以上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
加强学位点建设。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层次为目标,量质并举,争取新增5个以上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或专业学位硕士点。建立博士点培育机制,在土木工程、化学、中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等学科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积极创造条件,力争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二)着力实施“高水平团队培育工程”,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实力
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坚持高起点引才、宽视野选才、多渠道育才、全方位用才,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制订实施高端人才突破计划,围绕重点学科、优势特色专业的发展方向,倾力培养国家级高端人才,努力实现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零的突破。建好高层次人才驿站,引进和培育高层次领军、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新增 2~3个高水平学科科研团队。引育一批高水平中青年学术骨干、博士、教授,力争正高职称教师达到180人,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例达到45%以上。
实施素质提升三大计划。实施“英才海外培育计划”,力争有国(境)外进修访学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35%。实施“‘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力争“双师双能”教师占比达到45%。实施师德师风建设计划,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和造就新时代“四有”教师队伍。
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以“科学分类,目标考核,规范管理”为原则,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重视和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充分调动各类人员工作积极性,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专任教师、管理干部和教辅专业技术队伍。
(三)着力实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以本为本”,实现“四个回归”,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编制新一轮专业建设规划。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一批与区域产业链对接和融合的专业和专业群。落实国家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不断改善教学基础条件。以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为抓手,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新增5个国家一流专业,15个省级一流专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争取100家以上深度合作、产教融合企业,建成2~3个产业学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好创业学院,搭建开放性、立体化的教学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力争自主创业学生比例达到3%以上,鼓励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造。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重视课堂教学,提升课程质量。实施课堂教学创新计划,打造一批“金课”。加强实验室和教学“互联网+”建设,学科竞赛成绩跃上新台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加大教学成果培育力度,争取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3项。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四)着力实施“开放协同创新工程”,全面提升服务地方能力
主动对接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力度,构建内外联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协作机制和开放办学体系。
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突出高新平台集聚、高端智库打造,在建好现有国家级平台分中心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直接面向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高水平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和新型智库,集聚校内外各类资源,重点推进鉴湖实验室建设,争取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4个以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实现零的突破。
加强标志性成果培育和转化。坚持精准培育、持续培育,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和高质量论文数量每年递增10%,争取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2项。实施“平台+项目+成果”计划,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深度服务地方支柱产业转型发展,成为绍兴智库建设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提高服务地方贡献力,争取横向科研经费每年递增20%,占学校科研项目经费总额的50%以上。
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机制,提升国际合作院校数量和质量。扎实推进“海外兰亭书法学堂”和师生海外学习计划。进一步提升国际学历生教育质量,探索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充分发挥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教育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等高端学术平台的引领作用,举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五)着力实施“现代大学治理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办学治校水平
按照现代大学建设要求,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照大学章程,推进依法治校,进一步优化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办学水平。
健全校院两级管理机制。优化二级学院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学校宏观决策、部门协调服务、学院主体运作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调整优化机构设置,厘清职责权限,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支持元培学院建设发展,完成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评估。关心和支持上虞分院建设,加快学校本部与分院的协调发展。重视和加强附属医院建设,全面提升医学教育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努力创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完善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健全内控和决策风险评估制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突出实绩和贡献导向,坚持分类评价,激发人才活力。深化资源配置模式改革,提升经费使用和资源利用绩效。深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权责利一致的运行机制,强化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推进合作共建发展模式。建立理事会制度,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学校自主、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共建共享发展模式。加强对外联络,主动争取省市、县(区)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鼓励和吸引行业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规范和拓展继续教育办学,实现办学资源和社会服务共赢。做强教育基金会,争取和集聚更多办学资源。
(六)着力实施“美丽校园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办学保障能力
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着眼长远发展,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努力打造环境优美、文化浓郁、宜学宜游、和谐温馨的美丽校园。
加快校园扩建改造。按照“千年古城的现代化大学”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校园总体规划,建设一所占地2000亩以上、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左右的具有绍兴特色的现代化校园。重点加快工科大楼、图书信息中心、鉴湖实验室、国际交流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教学科研、实训实践场地等项目建设,全面改造升级校园基础设施。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提升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切实加强实验室、图书文献、信息网络、档案资料等公共资源建设,深化管理,提高效率。深化后勤产业体制改革,构建“标准化、智慧化、社会化”大后勤服务体系。完善宋六陵攒宫校区服务功能,改造扩建校史馆,加强校友联络,凝聚校友力量。
办好民生实事。实施惠民实事工程,改善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稳步提高教职员工收入水平,努力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关爱年轻教职员工成长发展,帮扶困难师生,让师生共享学校发展成果,切实增强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汇聚学校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实现学校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关键在于各级党组织,关键在于党员干部。要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基层延伸,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为新时代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折不扣地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真正把党章的各项规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等各项制度。
(二)坚持以思想建设为基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引领作用,健全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机制,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根据上级统一部署,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校园宣传文化阵地管理,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扎实推进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全体师生的价值认同、使命认同和情感认同。
(三)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全面激发基层组织的生机活力
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认真落实各级党组织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强化政治属性,提升服务功能,落实基本保障,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高地、团结师生的坚强核心、攻坚克难的先锋引领。抓实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优化党组织设置,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全面推行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以培育党建活动品牌为抓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内教育活动。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从严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加大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力度。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的融合,打造“党建+”升级版。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领导。用心用情做好离退休工作。
(四)坚持以好干部标准为要求,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干部队伍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突出政治标准和好干部标准,把牢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坚持提高干部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努力优化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干部教育培训、交流和实践锻炼。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动真碰硬推进能上能下,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工作氛围。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着力健全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培育、管理、使用环环相扣又统筹推进的全链条机制,努力达到年轻干部配备“两个15%”的要求。完善和落实二级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探索二级学院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强化任期制管理和目标任务考核,从严从实抓好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增强班子合力。
(五)坚持以打造清廉校园为目标,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清廉校园是学校事业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压实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政治清明、校风清正、干部清廉为重点,着力打造政治生态清朗明洁、校园氛围清正安顺、干事环境清廉弊绝、治学风气清纯浓郁的清廉校园。进一步强化纪委监督责任,支持纪委聚焦主业主责,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党内监督体现在平时。拓宽监督渠道,创新监督手段方法,完善防控措施,坚决防范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深化校内巡察工作,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和校园廉洁文化建设,提高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勤政廉政意识和能力。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坚定不移深化作风建设。坚持以上率下,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密切联系师生的长效机制,用优良作风引领校风、促进教风、带动学风。
各位代表、同志们,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绍兴大学是我们的共同目标,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特别是全体党员的齐心协力、戮力奋斗。让我们携起手来,凝心聚力,追求卓越,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新的伟大征程中不断谱写学校发展新篇章、实现学校发展新辉煌!
中国共产党绍兴文理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秘书处 2019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