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盼盼,我院小学教育专业2012届121班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校优秀毕业生和市优秀毕业生,校综合一等奖学金一次,校综合二等奖学金一次。参与创建绍兴文理学院经典诵读协会,参与承办绍兴文理学院中秋晚会、浙江省大学生汉语口语竞赛。
就职于杭州学军小学,现于迪拜中国学校援教,西湖区第二届新锐班主任,西湖区班主任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教育理念:爱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创新是教育的希望。在语文教学中,善于思考、富有童心童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管理班级有智慧,有耐心,有热情,所在班级多次荣获“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教学方面硕果累累:浙江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西湖区中小学综合实践评优课二等奖等。
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
大学期间,王盼盼在学校语委办工作,和班主任屠国平老师及其他同学共同创办了绍兴文理学院经典诵读协会以及浙江省大学生汉语口语竞赛,组织了中秋晚会。这些活动和平台锻炼了她的能力,让她更坚定地走在向前的路上,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开拓自己的视野。
2020年8月4日,王盼盼与其他23名教师登上了飞往迪拜的航班,拉开了为期2年的援教序幕。受援学校为“迪拜中国学校”,是中国政府在海外设立的第一所全日制基础教育学校,由教育部委托浙江省杭州市承办、杭州第二中学领办。“得知有这样的机会,我立刻向学校申请,通过选拔就来了。作为一名教师,能为‘中国教育走出去’奉献力量,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王盼盼用自己对教学的热爱为中国教育“走出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就像杰克·凯鲁亚克在《在路上》所讲:“我总是惊讶地发现,我不假思索地上路,因为出发的感觉太好了。世界突然充满了可能性。”前一天还是穿着婚纱宴请宾客的美新娘,第二天便是离开杭州援教迪拜的女教师。在我们眼中,这或许有点匆忙,可是她告诉我们,这样的婚礼足够独特,是别人没有的经历。这份乐观与豁达以及她对教学的热爱,成就了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植根文化沃土,培育“祖国花朵”
这位在海边长大的姑娘,以极大的包容心面对孩子们,并用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着身边的老师、家长。她的每一天几乎都是围绕着孩子们,白天授课之余,她还会为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进行一对一辅导,就连朋友圈、视频号里也都是关于孩子们的状态,孩子们似乎成了她生活里不可缺少的部分。以情待情、以爱育爱。她从国内给孩子们带文具,送中国特色小礼物。平时,学生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向她表示爱意和感激。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祖国的文化和习俗,她总会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孩子们组织中国传统活动。结合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项目化教学,精心策划活动,陪学生吃月饼过中秋、包粽子过端午,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他们民族自豪感。王盼盼坚信,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会越来越有归属感,这种刻进骨子里的信仰会给孩子成长带来更多力量。

创新教学,用心育人
由于迪拜的教学氛围和国内不同,王盼盼用自己的经验对教学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她的上课方式灵活,且注重实践,总是尽可能在课堂上带孩子们离开课本的束缚,走出教室,在生活中观察体验课本中的知识。因为地域不同,很多孩子并没见过课本里的银杏叶、梧桐叶、枫叶,王盼盼就让国内的朋友寄来了塑封好的叶子标本送给孩子们,帮助他们学习和感受。孩子和家长们都能感觉到她做事的细致和用心,她就是他们眼中就是“宝藏班主任”。
她不仅在语文课堂上创新,还在班级管理上做了改变。王盼盼采用“心愿存折”作为学生的奖励机制,平常做好事,公开课、作业表现突出的孩子们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分值奖励,月底的小卖部开张,总能赢得孩子们的热情参与。
工作之余,她组织学校拍摄防疫宣传片、主持新春晚会,促进中国和迪拜的文化交流。为了让孩子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国内的发展与强大,王盼盼还会给学生播放神州十二号成功升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主题教育视频,她希望在这些伟大成就的影响下,迪拜的孩子们也能有“少年心事当拿云”的奋发精神。

寄语青年
要多尝试新的事物,不要放过机会。“人不能创造时机,但是他可以抓住那些已经出现的时机。”正如她在大学中,积极参与创办语言方面的竞赛,在找工作时,努力争取到提前招聘的面试机会一样。
要学会珍惜大学生活时光,不负韶华。利用这些时间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拓展自己的技能。例如在选修课中选一些有实际用处的科目,提升自己某方面的技能,比如剪辑、PPT制作等。
要提升专业素质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将目光放长远。对师范生来说,课堂实践技能离不开扎实的专业课知识,师范生对于课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很重要,教学设计、语言表达能力都应该在平时进行有意识地积累。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提早规划自己的未来,通过各种平台和活动,增强自信心和勇气,提高自身组织能力和交流能力,帮助自己适应未来的工作和人际交往环境。
“韶光易逝,劝君惜取少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