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日活动
活动主题
青年祭英烈,赤心照新程
活动地点
南山12幢409教室
活动时间
2025年4月15日
参与人员
小学教育(师范)221班团支部全体成员
活动目的
清明时节的烟雨尚未散尽,天地间仍萦绕着追思的静谧。本支部响应学校号召,举办了融传统意蕴与时代精神于一体的“青年祭英烈,赤心照新程”主题团日活动。当英烈精神化作青春的行动指南,当历史回响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我们青年当躬身实践,让青春梦融入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用炽热汗水浇灌理想之花,以担当之姿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活动内容
一、了解清明
活动开始,我们回顾了刚过去不久的清明,进而引出了对清明节的介绍。从周代“墓祭”的初芽,到唐代融汇寒食的定型,直至宋代定鼎“清明”之名,这个承载着生命哲思的节日,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出独特的文化韵致。我们细说介子推的忠魂千古,追忆屈子泽畔的香草美人,更以现代视角解读“清明”二字:既是“气清景明”的自然礼赞,亦是“清洁明净”的心灵观照。

二、分享故事
清明亦是慎终追远、缅怀先烈的传统节日。为深化红色教育内涵,我们融入了分享英烈故事的环节,通过多维度叙事让革命先辈的精神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韩安琪同学以“铁肩担道义”为题,结合李大钊同志在绞刑架前从容就义的历史细节,展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初期革命者的铮铮铁骨;谢逸喆同学则通过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绝笔家书,还原了这位15岁女共产党员面对铡刀时的凛然正气。压轴登场的是一段历史情景剧,两位主演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演绎了黄继光接受任务去炸碉堡的过程,那是一份无言的信任,也是对英雄精神的传承。分享的故事又让同学们记起了许多其他英勇的先烈们,这些不能被遗忘的名字,终将成为指引我们前行的星辰。



三、观看影片
当《八佰》片头的声音响起时,空气里浮动着庄严的期待,仿佛有无数未燃尽的火种在静默中积蓄力量。银幕上,战士们身缚炸药纵身跃下,用血肉之躯砸碎侵略者的狂妄;血旗不倒的壮士们前仆后继,让残破的布帛在硝烟中化作精神图腾;隔岸百姓从麻木到嘶吼的觉醒,让四行仓库的弹雨与租界的灯火共谱成民族史诗……直到片尾字幕浮出,我们青年的脸庞映在黑屏上,教室里仍充满震撼与感动,原来历史书里的数字,都是活生生的人心,八十八年前那些未完成的青春,此刻正在年轻血脉里静静流淌。

四、交流感悟
电影结束后,带着满腔未散的热情与脑海中涌动的思绪,同学们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感悟。“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的每一面弹孔墙,都是写给后人的家书。”“那些隔着铁窗望向租界的眼神,让我想起梁启超说的‘少年强则国强’——他们守着的不仅是仓库,更是民族觉醒的火种。”“电影里白马三次穿越战场,第一次是悲壮,第二次是希望,最后一次代表着某些精神永远不会被战火吞噬。”……在热烈的交流中,我们突然懂得,八百壮士的故事从不是尘封的往事,而是永远沸腾在民族血脉里的基因,提醒着新时代的青年以自信的姿态,在这片被热血浇灌过的土地上,建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四行仓库”。


活动总结
本次“青年祭英烈,赤心照新程”主题团日活动以清明文化为纽带,将历史追思与时代使命熔铸为青春实践。从溯源清明文化内核到深挖英烈精神谱系,从红色故事的情景演绎到《八佰》带来的心灵震颤,支部成员在传统与当下的对话中,完成了从“旁观者”到“传承者”的角色蜕变。活动让革命先辈的信仰之火在我们青年心中复燃,将抽象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具象的行动指南。我们深刻体悟到,英烈精神并非遥不可及的历史符号,而是扎根于日常的担当与奉献。
供稿|小教(师范)221班团支部
审核 | 石峻华
终审 | 杨军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