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5月11至12日,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会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江苏南京召开。该会议由中国心理学会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办,由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承办。本次会议以AI背景下的心理学理论创新为主题,旨在展现人工智能在理论基础与认知逻辑、心理学理论在人工智能研究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等。推动人工智能时代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脑与神经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临床与心理咨询的创新与进步,促进学界同仁的学术交流。吸引了来自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苏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100多位国内专家学者以及学生参加。
我院心理学系/大脑、心智与教育研究中心师生应邀参与会议,其中陈巍教授受邀作大会主旨报告,董达博士等师生就最近的研究工作进行分组报告。
会议参会人员合照
陈巍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向与会者作了题为《身体表达的内容与原因:一种神经格式塔理论》的报告:通过直接社会感知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的心理物理同构假说阐述了身体表达满足格式塔结构的基本特征,其内容与原因可以通过轮廓闭合、心理共振、良好连续性等格式塔心理学所定义的简单法则给予合理解释。此外,还介绍了预期对镜像神经元系统的潜在影响,期望会影响运动共振,提供了来自镜像神经元领域系列经验科学证据的支持。
陈巍教授作报告
董达博士作分组报告《嵌入社会认知:第二人称视角的两重含义》,对第二人称关系即为纯粹的“我-你关系”,“我”的感知对象只是纯粹的“你”,“你”的感知对象也只是纯粹的“我”。在第二重含义中,第二人称视角被嵌入三元组中,原来的二元组中的在双方直接收第二人称视角的引导同时注意第三方对象。
董达博士作报告
2022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徐慧慧同学作分组报告《拟人化研究综述》,介绍了拟人化这一影响深远的现象,拟人化是将人类形态和人类的心理能力归因于非人类主体。拟人化可以看作是心理理论的延伸,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类有能力提供线索通达他人的心理状态。并综合现有研究,以人工智能为抓手,介绍拟人化目前的运用并且面对着哪些挑战。
徐慧慧同学作报告
2023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金昕哲同学作分组报告《儿童心理学的绕梁之音:黄翼身后事与其对后世的影响》,介绍了中国现代心理学家黄翼的生平及其著作,该汇报聚焦于黄翼去世后,以综述的形式,参考国内外文献中对其理论与实践的参考引用与质疑思考,讨论了后世学者对于“泛灵论之争”中黄翼观点的再验证,总结并探讨黄翼对后世的影响。
金昕哲同学作报告
大脑、心智与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助理刘童玮同学作分组报告《具身神经电影学:实验美学的视角》,首先介绍了神经电影学,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后续研究揭示了行动、知觉和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衍生出一种有关感知与认知的新模型“具身模拟”。受到具身模拟理论启发,当代经验美学转而开始关注经验的身体根源,由此产生了实验美学。最后提出,从神经科学和神经生理学实验结果和人类经验的现象学解释来思考观影活动是很有必要的。这种兼容性的寻求需要再具体分析中将神经电影学现象不同领域视为共构的,才能实现不同人称视角间交错切换、互惠约束。
刘童玮同学作报告
应用心理学221班本科生陈冠初同学作分组报告《超越推理主义:精神分裂症社会认知障碍的直接感知进路》,表明理论论与模拟论作为两种解释精神分裂症社会认知障碍的主要理论被广泛使用,但两者都预设了一种认识论上的推理主义立场,直接社会感知理论批判了推理主义对精神分裂症社会认知障碍的解释,并列出了精神病学、临床现象学和认知神经科学证据,澄清精神分裂症在社会交互理解上的具身性特征以及自然性缺失。
陈冠初同学作报告
本次会议持续一天半的时间,讨论激烈,精彩纷呈,体现了不同院校专家、老师、同学们对于AI背景下的心理学理论创新的研究与探讨,引发了与会学者热烈的交流与深远的思考。
本次研究中心师生积极参与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会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展示了我院心理学学科研究特色与学术水平,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领域,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推动AI时代下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的创新贡献力量。
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大脑、心智与教育研究中心师生合照
撰稿|金昕哲
摄影|陈冠初
审核|徐嘉穗
终审|陈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