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召开。我校心理学系部分师生前往参加会议,并作了专题、分组报告。
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由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杭州师范大学共同主办,杭州师范大学婴幼儿发展与托育实验室、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共同承办的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顺利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召开。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老幼友好型社会与个体发展”,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围绕“一老一小”,建设老幼友好型社会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幼儿园和医院等单位的师生共计1400多人参加现场会议。在3天时间内完成了13场重量级大会报告、8场特邀报告、16场共79个精彩学术和研究专题报告、2场共98个展贴报告、16场共80个分组论坛、20场共267个硕博论坛;1场圆桌论坛以及3个技术工作坊。会议期间对发展心理学专业领域前沿研究成果、老幼友好型社会建设、个体发展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心理学系参会师生合影
会议期间,陈巍教授受邀参与了分论坛报告,并作了《Whither the Mirroring Brain》的精彩报告,报告主要从个体与种系发生两个维度出发,就当代镜像神经元研究的历史、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内容涵盖镜像神经元的历史、理解方式以及对相关概念的重新定义与镜像大脑假说等多方面,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及相关领域学者参与交流探讨。在“如何理解镜像神经元”部分,陈巍博士运用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结合前沿的实验数据与经典案例分析。他指出,镜像神经元并非简单的“模仿神经元”,而是通过复杂的神经放电模式,在个体观察他人动作时被激活,并且这种激活与自身执行相同动作时的神经活动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起个体对他人动作理解的神经基础,让我们得以超越表面的视觉感知,深入理解动作背后的意图与目的。

陈巍教授受邀报告
在其他分组论坛中,我校许多老师也带来了精彩报告。
苏永强博士在语言学习的分组论坛中作了《心理语言学特征在儿童汉字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基于大数据的证据》的报告。详细梳理了汉字认知研究的发展发展过程,以及心理语言学特征对言语认知研究带来的新思路。基于一项关于汉字认知的大型研究,探讨了汉字特征以及心理语言学特征在儿童汉字习得和汉字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凸显了心理语言学特征的重要性,以及汉语认知的特异性,为揭示汉语认知发展模型提供支持,并且对汉字教学干预提供指导。北京师范大学的杨秀杰老师,华中师范大学的王福兴老师,首都师范大学的赵婧老师,以及在场的师生们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苏永强博士报告
刘萍博士在情绪与社会情感分论坛作了《青少年自我超越、自我增强价值观与情绪调节的关系——一项交叉滞后分析》的报告。该研究采用历时一年的追踪设计,考察了价值观与情绪调节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发现: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自我超越价值观得分有所降低,而自我增强价值观得分有所升高;第一年的自我超越(vs.自我增强)价值观显著正向(vs.负向)预测第二年的情绪调节,而第一年的情绪调节对第二年的自我超越、自我增强价值观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该研究证明了自我超越价值观的优势,可以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及情绪调节干预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刘萍博士报告
吴美霖博士在成瘾与外化问题的分组论坛中作了《药物成瘾对负强化学习的影响及其认知神经机制——基于明确负性刺激背景的新负强化学习范式》的报告,简要梳理了药物成瘾患者强化学习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过往研究负强化研究范式中负性背景刺激不明显和强化刺激混淆的问题,并基于当前压力社会背景,介绍了一项基于明确负性刺激背景的负强化学习范式,探讨药物成瘾个体在进行负强化任务的表现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药物成瘾患者在负强化学习任务中表现出行为-结果联结建立的异常,近红外实验结果则进一步表明,这种异常与额下回的激活水平降低有关。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成瘾药物使用对个体认知执行功能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未来通过tDCS等手段进行干预提供了参考。在场师生认真听取了报告,汇报过程互动积极。

吴美霖博士报告
廉彬博士在记忆机制研究的分组论坛中作了《语言对幼儿情绪理解的影响:工作记忆的中介作用》的报告。详细梳理了语言影响幼儿情绪理解的可能机制。对绍兴市某幼儿园中班和大班幼儿进行多方面测试,探究语言、工作记忆与情绪理解关系及气质类型等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班级、语言能力、工作记忆和气质类型影响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发展,为幼儿情绪发展研究提供新视角,给学前教育工作者与家长提供理论指导。北京师范大学的庄理平老师,辽宁师范大学的何明影老师,上海纽约大学的吴玥蕊老师,青岛滨海学院的吕可老师,以及在场的师生们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廉彬博士报告
王财玉博士在正念与积极心理品质分组论坛题汇报了《在自然中学会接纳:自然接触与青少年自我疏离感》。该研究深入探讨了自然接触对青少年自我疏离感的潜在作用,并从自尊和性别差异的角度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发现,自然接触能够显著降低青少年的自我疏离感,这一效果主要是通过提升个体的自尊水平实现的。具体而言,自然接触通过增强青少年的自尊感,促使他们以更积极的态度看待自我,进而减少自我疏离感。这些发现为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心理健康专业人士提供了重要启示,即设计和实施以自然为基础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自我接纳。此外,山东师范大学的陈亮老师、杭州师范大学的韩柽炀老师以及在场的师生们也积极参与了对这一议题的深入讨论,共同探索自然接触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潜力。
在硕博论坛部分,我校众多学生与各地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此次大会主题带来了精彩报告,展示了我校心理学系在心理学领域的创新活力。
教育2307班金昕哲作了分组报告《儿童心理学的绕梁之音:黄翼身后事与其对后世的影响》,介绍了中国现代心理学家黄翼的生平及其著作,该汇报聚焦于黄翼去世后,以综述的形式,参考国内外文献中对其理论与实践的参考引用与质疑思考,讨论了后世学者对于“泛灵论之争”中黄翼观点的再验证,总结并探讨黄翼对后世的影响。

研究生金昕哲报告
24级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卢心畅在硕博论坛中作了《小学生孤独污名的性别差异研究》的报告。研究使用情景材料,旨在考察小学生是否将孤独感污名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孤独污名的性别差异。方法:研究采用2(目标人物:孤独者/不孤独者)x2(性别:男/女)的实验设计,使用情景材料,对238名小学生进行调查,以考察孤独污名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儿童对孤独者的能力与热情评价更低,这可能反映了社会对孤独感的普遍负面看法。同时,性别因素在小学生孤独污名相关评价中未呈现明显差异影响,而与目标人物是否孤独有关。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孤独感及污名在儿童群体中的影响,可以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浙江大学的何洁老师,杭州师范大学的杨仲老师,以及在场的师生们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研究生卢心畅报告
2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吴佳容同学在硕博论坛第十组中作了《老年人孤独污名的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分析》的报告,深入探讨老年人孤独问题。报告回顾了老年人孤独死的严峻社会问题现状和老年人孤独污名研究的发展脉络。基于一项关于孤独污名的情景调查,探讨了老年人对于孤独的人的各项特征评价情况以及性别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与新兴成年人和成年人的态度进行比较,分析孤独污名的年龄差异。研究结果较早地在中国老年人群体中识别孤独污名现象,为理解老年人孤独感增加的背后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并为干预老年人孤独污名提供科学指导。浙江大学的何洁老师和杭州师范大学的杨仲老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入而专业地点评和指导。

本科生卢心畅报告
22级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崔慧敏在硕博论坛中作了《青少年合作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fNIRS超扫描研究》的报告。探讨了超扫描技术在社会互动研究中的应用,从行为表现和神经机制两个角度分析青少年在合作任务前后亲社会倾向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青少年群体中,合作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在合作后表现出更强的亲社会倾向,而在男生中未发现明显差异。同时,女生的共情能力显著高于男生。研究结果为理解青少年合作和亲社会等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新视角,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了理论支持。

研究生崔慧敏报告
23级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薛一洁在发展心理学年会硕博论坛中作了题为《感觉寻求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的报告。首先,介绍了青少年冒险行为的现状和原因,青少年群体具有高度的冒险欲望和探索性。其次,介绍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探讨了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且对青少年积极冒险行为的意义进行阐述。这启示我们要理性的看待青少年的冒险行为,对于非道德问题的积极冒险行为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接纳。最后,贵州师范学院的潘运老师、杭州师范大学的张烨老师以及在场同学们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研究生薛一洁报告
23级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慎如云在硕博论坛中作了《在自然中学会接纳:自然接触与青少年自我疏离感》的报告,探讨了自然接触对青少年自我疏离感的影响,并通过自尊和性别差异的视角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自然接触能够显著降低青少年的自我疏离感,这一作用通过提升个体的自尊水平实现,即自然接触通过增强青少年的自尊感,帮助他们更积极地看待自我,从而减少自我疏离感。研究结果提示教育者、家长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士设计和实施以自然为基础的干预措施,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自我接纳。深圳大学江荣焕老师、杭州师范大学孙丽丽老师,以及在场的师生们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研究生慎如云报告
本次会议讨论激烈,精彩纷呈,体现了不同院校专家、老师、同学们对于新时代下建设老幼友好型社会与个体发展的研究与探讨,引发了大家热烈地交流与深远的思考。
此次年会的举办为业界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为推动我国老幼友好型社会建设和个体更好发展提供了众多思路,贡献了巨大力量。我校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将加强与业界的交流和合作,为中华民族现代化发展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本次心理学系师生积极参与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展示了我系的研究特色与学术水平,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领域,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推动新时代下建设老幼友好型社会与个体发展贡献力量。
供稿:单浩君
审核:苏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