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人简介
文生俊,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硕士期间研究神经干细胞与神经胶质联合移植对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相关文章发表在《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杂志。现为图宾根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专业博士生,博士期间主要进行镜像神经元与运动认知与决策的相关研究,导师为图宾根大学认知神经系主任Peter Thier教授。博士期间进行的镜像神经元研究摘要,曾先后被德国灵长类神经科学年会、冷泉港亚洲认知神经科学会议等接收并做墙报展出。所撰写科普文章《从“心灵的窗户”说起视觉研究简史》获科学公园公众号“星火”科普征文二等奖,《镜像神经元之“谜”》获北京科协第四届科普征文二等奖。现为中德转化医学学会理事会成员。
报告内容摘要
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的概念由意大利帕尔马大学(Universita' di Parma)的Giacomo Rizzolatti教授在约二十五年前提出。这一概念是基于Rizzolatti教授实验室在研究猕猴视觉引导下的抓握过程中带有一定偶然性的发现而来。二十五年来,镜像神经元作为一种现象,已经广泛地被世界各地进行非人灵长类研究的实验室用相似的实验方法重复观察到。目前仍然进行猕猴研究,且在该领域较为活跃科学家的包括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Luca Bonini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R. N. Lemon教授和Alexander Kraskov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的Peter Thier教授、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Marc H. Schieber教授和Kevin A. Mazurek博士等课题组。大量研究在证明镜像神经元这一现象可以重复观察到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较多关于镜像神经元功能的直接假说,例如“运动理解”、“意图理解”、“运动抑制”、“应对选择”等。对于人类大脑中是否存在镜像神经元,虽然也有较少单细胞水平的电生理记录,但更多是fMRI、PET、EEG等对可能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从局部脑区水平到全脑水平的研究。镜像的概念,也一如Rizzolatti教授最初在论文讨论中提到的,逐渐从运动理解、运动学习等运动认知领域,拓展到更广泛的模仿、共情等心理领域,甚至有了自闭症发生源于镜像神经元系统出现问题的“破镜”假说。而最近在啮齿类动物中,对运动观察和疼痛、情绪感知相关的类镜像神经元现象的发现,有可能为未来镜像神经元的起源、神经功能和编码基础等研究提供新模式生物。无线矩阵电极、双光子显微镜、高时空分辨率fMRI、光遗传、Drappa、单细胞组学等新实验方法和诸多的全脑成像科学计划,是否会给镜像神经元领域的研究带来新希望甚至带来一次该领域的科学范式革命,值得拭目以待,也值得提前思考。
讲座时间:2021年11月1日(周一)19:00~21:00
讲座形式:腾讯会议(线上)房间号:425 242 070
主持人:董达博士
评议人:
汪寅,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PI、IDG/麦戈文脑研究所研究员
陈巍,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讲座归属:山阴论心
主办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大脑、心智与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