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扫描脑成像技术具有揭示人际互动情境下社会认知行为神经机制的优势,研究主题涵盖了以合作和竞争、社会困境、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题的各类社会互动行为。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光学脑成像技术。它具有操作便利性、可移动性、光源无创性以及对头部移动噪声较高的容忍度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运动、康复医学和儿童研究中。同时,由于不需要在封闭的空间下进行实验,近红外超扫描脑成像技术非常适合研究自然情境下的人际互动行为。随着超扫描脑成像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社会行为神经机制的研究。
张明明,讲师,工学博士。现就职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为近红外超扫描(hyperscanning)技术支持下的社会交互行为,擅长多人社会互动中的近红外脑成像技术的范式设计、应用操作与数据解读。熟悉多种近红外设备的使用和操作,累计近红外采集被试人数600多人次。
在相关领域学术期刊杂志发表近红外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第一作者学术论文5篇。担任《Brain and Cognition》、《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和《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等SSCI/SCI期刊审稿人。
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3项,参与国自然面上项目2项。与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儿童医院和江苏省人民医院等机构开展多项合作。
目前研究方向为:
1、儿童社会互动行为的发展性变化及地区差异;
2、异常群体(自闭症、多动症儿童等)社会互动行为的神经机制;
3、教学情境中的互动行为的神经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