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2日上午10:00-12:00,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唐鑫副教授于线上讲授“志趣的发展与培养”相关内容,分别从志趣的两大成分——兴趣和坚毅——来展开报告。
唐老师首先以华人数学家张益唐的传奇人生故事为例,引出志趣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然而,唐老师很遗憾的指出,志趣目前尚无严格的科学定义,可以理解为“志向+兴趣”,即志趣是基于兴趣的志向。唐老师还指出,虽然志趣也可以用一个弱化的版本——坚毅(Grit)来研究,但坚毅更侧重人格特质,而志趣则更侧重认知和情感的结合。
关于兴趣的发展,唐老师介绍了目前国际权威的四阶段模型,即兴趣的发展包括被激发的情境兴趣、持续的情境兴趣、潜在的个人兴趣、稳定的个人兴趣四个阶段。根据该模型,唐老师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兴趣在何种情境下才会持续?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唐老师通过三个系统研究,探讨了兴趣和好奇心的区别,结果发现基于好奇心的兴趣是兴趣维持的关键,这一发现也对已有模型做出了一定的突破和推进。因此,唐老师建议大家要思考兴趣的来源和原因。
关于兴趣的培养,唐老师指出好奇心是培养兴趣的起点,而开放包容、不预设答案又是好奇心产生的条件之一。另外,丰富的活动(如兴趣小组)以及在活动中体验到的获得感和满足感都有助于兴趣的培养。唐老师也特别指出,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和热情。
关于如何从兴趣到志趣,唐老师指出志向与兴趣有所区别,兴趣可以是一种单纯的积极体验或投入状态,而志向则包含了使命感。唐老师又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找到使命感?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唐老师首先介绍了一个简洁有效的模型——找到自己的“甜心区”。具体来说,个体需要在生活中不断追问三个问题:我能做的事、我想做的事、对社会有价值的事,这三个方面相重叠的部分就是个人使命感的“甜心区”。另外,通过分享自己的个人成长经历,唐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宝贵建议:成长过程中需要灵活柔韧的坚持;(被)选定某个方向后,先坚持一段时间并投入真正的努力;在每个转折点的关口,回顾初心。
关于坚毅的发展,唐老师指出,随着年龄增长,人会越来越坚毅。然而,坚毅在青少年阶段有所下降,这也提醒教育工作者要特别注重青少年坚毅的培养。
关于如何培养坚毅,唐老师首先介绍了培养坚毅的四大因素理论模型,即兴趣、练习、目的、希望有助于坚毅的培养。此外,根据唐老师的研究工作,对目标有强烈的承诺感(成长型心态帮助有限)、对高等教育学位的渴望、教师或家长的情感支持或联结都是促进青少年坚毅的有效途径。唐老师也衷心希望大家找到并且培养自己的志趣,最终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并实现人生价值。
最后,唐老师与参会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和交流大学规划、职业规划、学术研究等经验,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益匪浅。
(供稿人: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