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一张纸,行销十八省”。富阳,素有“造纸之乡”美誉,在1900余年的造纸史中,富阳竹纸塑造出了“韧而不蠹、洁白莹润”的优良品质,其技艺在2006年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月,绍兴文理学院“糖润童心,美栽乡情”团队来到富阳双溪书画纸厂,循纸香,探匠心。
#01循迹:一张纸的革新故事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富阳竹纸或研发、或创新、或改良、或传承,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出新。
1978年,由于书画事业开始复苏,市场宣纸十分紧缺,中共富阳县委、县革委会在朱家门召开全县手工纸生产会议,发表了拓展手工纸以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建议。大队党支部决定仿制安徽宣纸并加以改良。面对本地没有试制原料——青檀皮的困境,大队人员“就地取材,改革创新”,以竹蒙为主料,桑度为辅料,经多次反复试制,终于造出了第一张富含富阳特色的仿宣纸。
自此,富阳人民制作竹纸的技艺不再局限于制造土纸,开始广泛应用于宣纸的生产,诞生了“华宝斋”“双溪”“黄子久”“大竹元”等品牌。
富阳人民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充分结合当地实际进行革新,是如今富阳竹纸名扬天下的重要原因。
▲富阳竹纸宣传板
#02传承:一张纸的匠人匠心
团队到达纸厂时,下午的抄纸工作尚未开工,负责接待我们的庄主管十分热心,亲自上前向我们演示了抄纸的过程。他告诉我们,富阳竹纸的制作工艺十分磨人,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耐心与恒心。为了保证竹纸质量,抄纸工作从清晨一直持续到下午四点半,紧接着进行压榨工作(把湿纸榨干,表示一天到此为止)。晚间,工人们再次返回纸厂,进行新一流程——“翻槽”(在槽桶里粉碎做纸原料,为第二天的活做好准备)。这一流程要持续一个多小时才能结束。工人们日以继夜,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
▲抄纸过程
成品检验的厂房里,质检阿姨的手指快速地在生宣纸堆上翻着,时不时给几张生宣纸贴上纸片标签。“我们的纸都需要经过反复挑选。贴标签是为了辨别出起皱的纸张以便二次加工。”工坊阿姨在给我们介绍的同时,手上动作一刻未停,精准地从厚厚的几沓生宣纸中挑出有折皱或破损的纸张,手指轻巧,干净利落。
▲正在进行质检工作的阿姨们
团队成员不由感慨:“对于制作富阳竹纸的匠人们来说,传承是温柔的坚持。为了做出品质精粹的手工纸,让大家感受富阳厚重的历史,他们始终坚持七十二道主工序,实在令人敬佩。”
文化与历史水乳交融,匠人守匠心,传承续传统。富阳竹纸蕴含的匠心精神正是本团队为棒棒糖公益中心寻找的美育答案。
#03展望:一张纸的凤凰涅槃
跟大多数非遗项目一样,富阳竹纸也面临着传承困难的问题。“一张纸的制作过程有七十多道工序,冬天要将手长时间浸泡在寒冷的水中,夏天又要忍受烘焙纸张的高温环境,因此这项工作并不是一般人能够从事的。另一方面,造纸行业的收入也并不可观,很难吸引年轻人来学习和传承这门手艺。”一位竹纸非遗项目传承人在采访时表达了这样的担忧。
▲团队成员与造纸师傅进行交流
在结束富阳双溪书画纸厂调研后,我们了解了造纸的过程,体会到了其中的艰辛,也感受到了造纸工艺背后的艺术与文化价值。书画纸作为文化艺术的媒介,不仅是书画的载体,更承载着历史、情感与人文内涵。传统的造纸工艺赋予书画纸独特的触感和质感,使它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工具和陪伴,更成为了美感教育的教学实例与典范。我们必须珍惜这种优秀传统工艺,合力打通传统与美育的壁垒。
团队计划将竹纸文化编入棒棒糖青少年公益活动中心课程,开发“纸香”系列课程,计12课时。课程融入知竹纸、品竹纸、造竹纸、用竹纸的完整教学思路,培养学生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意识,并促进学生的手工技能、艺术体验、创新思维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发展,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文化的魅力。
“纸香”课程的开发将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同学们在书画厂学习抄纸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