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2023级小学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分别于2024年12月22日和2025年1月5日举行了两次重要的开题答辩,这两场论证会在组织流程、选题指导、交流互动等方面都展现出严谨规范的特点,有效推动了学生的学术成长。
一、精心组织,保障有序开展
学院高度重视开题论证,提前多周发布通知,把开题报告的学术要求详细告知学生,让学生有充足时间准备。
在时间安排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研究进展和课程安排节奏,两次答辩间隔合理,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根据首次答辩的反馈进行反思与修改,同时避免与其他重要教学活动冲突。
在场地布置方面,均选择在南山校区7号楼的微格教室和录播教室进行,分别提前登记了217、219和202教室的借用信息,并确保环境安静、设施齐全,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
在专家分组方面,每个专家组由教授担任组长,副教授和博士作为组员,专业能力较强。此次论证会采用了错组和同组相结合的方式。首次论证时,学生和自己的导师错开分组,且每一组的专家组导师的指导方向与该组学生的研究方向保持一致,使学生能接触到不同导师的见解,拓宽研究视野。在第二次论证时,调整为学生和自己的导师同组,但导师并不担任该学生的评议组专家。既利用导师对学生研究的熟悉度辅助专家组理解学生思路,又确保了评议的公正性与客观性。
在资料收集方面,张建桥副教授担任教师秘书,统筹协调各项工作,确保准备工作顺利推进。2023级研究生刘子微担任学生秘书组长,答辩前三天收集学生的开题报告,制作论证安排表,完成答辩教室租借等事务。首次论证的学生秘书成员是2024级研究生李晔、彭张硕人、顾睿,二次论证由2021级本科生宣梦露和2022级本科生童滢担任秘书工作,需提前将论证会的流程规范、时间节点及相关资料发送给答辩导师,协助完成各项资料的整理与分发等工作。学生秘书还特别留意参与学校寒假出国交流项目的同学,帮其调试设备,保障线上答辩顺利进行。
二、选题务实,聚焦教学前沿
学生的选题紧密围绕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与热点领域,充分体现了对一线教学的深度关注与积极回应。
在语文方向,既有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索,如“小学高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表现性学习任务设计研究”,也有针对教材内容深度剖析与教学创新的研究,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等;数学领域涵盖了从概念教学到复习课策略、分层作业设计等多方面的研究课题,如“基于APOS理论的小学数学概念作业设计研究”“小学数学四年级分层作业设计的行动研究”等。此外,还有涉及教育综合领域的研究,如“小学课后服务的公众反应及政策启示”“小学数学教师循证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等,这些选题旨在解决小学教育在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这些选题均经过学生深入的教学实践观察、广泛的文献调研以及与导师的多次研讨,确保了研究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明确了方向。
三、论证严密,提供专业指导
论证过程严格遵循学院制定的规范程序,严谨而有序。在学生陈述环节,每位学生有8分钟时间阐述研究的思路、内容、方法以及创新之处,这不仅考验学生对研究的整体把握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
答辩委员会导师们在认真聆听学生陈述后,针对研究背景,严格确认研究问题源于教学实践;在研究目的与意义方面,深入探讨对小学教育教学改进的作用;对于研究方法,详细询问问卷设计、访谈提纲制定、行动研究步骤规划等细节,评估其科学性与可行性。从多个关键层面提出问题与建议。例如,对于“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的行动研究”,导师们就学习任务群的界定与划分、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学生学习效果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追问,并依据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们对学术满怀敬畏,积极参与导师的交流,虚心听导师意见、建议,认真回应问题,求知欲强。导师们治学严谨、关爱学生,耐心为学生答疑解惑,分享学术见解与实践经验。在两次论证会期间,师生深入讨论。从理论基础夯实到实践操作细节,从研究方法优化到研究成果预期应用,各环节充分交流。通过互动,学生们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明确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在学术思维、研究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首次论证22名硕士研究生参与,13人修改后通过,9人未通过。所有同学都需继续认真修改论文,未通过的同学则需按要求认真修改或重新选题后再次参加开题答辩。第二次论证9人参与,8人修改后通过,1人因寒假出国交流学习项目未能按时参加,其导师将另行组织单独开题,以保障研究顺利推进。
两次论证会程序规范,过程严谨,严格执行了学院新制定的有关论文选题和开题的规定,促使同学们对自己的论文选题及研究工作进行了一次阶段性的总结,为硕士学位论文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这一系列组织有序、论证严谨的过程,学生们在与专家交流互动中收获颇丰,学院也借此有力地保障了小学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培养质量,为其学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