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日活动
活动主题
五四精神传薪火,奋斗青春绽芳华
活动地点
南山12幢411教室
活动时间
2025年5月21日
参与人员
小学教育(师范)221班团支部全体成员
活动目的
本次团日活动聚焦新时代青年使命,着力唤醒大学生群体对五四精神当代价值的自觉认知与实践转化。活动旨在突破传统说教框架,通过构建历史记忆、现实观照与未来担当的立体联结,引导青年在历史纵深中感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基因,在时代坐标系中校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共振频率。
活动内容
(一)观看影片,感受氛围
当《觉醒年代》中镜头掠过北平街头攒动的人潮,耳畔响起学生代表慷慨激昂的演讲声时,整个教室都沉浸在百年前那场思想觉醒的浪潮里。在这段关于五四运动的经典片段中,陈独秀在《新青年》编辑部挥毫疾书的特写,李大钊于北大红楼走廊与青年学子热烈讨论的场景,还有天安门前振臂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游行队伍,都化作具象的历史坐标,将我们带回那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

(二)分享感悟,解读内涵
影片结束后,大家开始了自主分享。有人对延年和乔年两兄弟在雨中散发传单、被军警追捕仍高呼“民主科学”的情节发表了感慨——“真理的种子从来都在血火淬炼中破土,理想的炬火永远需要青春的脊梁来传递”;有人就闻一多先生在台上演讲的画面,感慨着“当个体的生命律动与民族复兴的脉搏同频共振,每个时代青年都能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永不凋零的青春之花”。这些穿越时空的精神共振,让五四精神不再是课本上干瘪的注脚,而是化作青年人血脉中奔涌的基因。而对于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该怎样续写“青春”二字?有人想起闻一多笔下“红烛”的意象,认为当代青年当如烛火般燃烧自我照亮时代;有人联系到近期科技攻关的新闻,提出“赛先生”精神在新时代的载体应是自主创新;更多人将目光投向身边:社区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实验室里通宵的灯火、支教团队跋涉的足迹……这些平凡而具体的画面,正是五四精神最鲜活的注脚。当镜头语言转化为生命体验,我们终于懂得——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让个人命运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自觉。


(三)参与辩论,探讨精神
简单的分享还不足以满足同学们的热情,于是,我们又围绕“五四精神是否沦为表演性记忆”开展了简单的辩论。同学们按自己支持的观点分为正、反方,二十分钟快速搜集素材,然后双方以自由辩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正方以社交媒体上跟风转发青年节金句、校园里流于形式的集体朗诵等现象为切口,痛陈当代青年对“爱国进步”的践行正沦为朋友圈的自我标榜,指出当“觉醒”沦为滤镜贴纸,革命先辈的热血就成了娱乐至死时代的背景板。反方则以青年志愿者深耕乡村振兴、00后科研团队攻克“卡脖子”技术等鲜活案例据理力争,强调新时代青年正以“破圈”姿态重塑五四精神内核,表演性记忆的表层下,涌动的是新一代对家国命题的创造性解答。

(四)分享书单,延续思考
活动尾声,我们以书为舟延展精神航道。《青春之歌》《重返五四现场》《青年变革者》……一本本与五四精神相关的书在分享下勾起了大家的阅读兴趣。于是,我们建立线上读书打卡群,悄然接过跨越百年的精神火炬,让思考与实践延续。


活动总结
本次“五四精神传薪火,奋斗青春绽芳华”主题活动通过观看《觉醒年代》经典片段、分享历史感悟、辩论五四精神现实意义及推荐主题书单等形式,深度唤醒青年学子对五四精神当代价值的认知。同学们在历史场景中重温“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内核,在思辨中明确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活动有效促进五四精神与青春奋斗的融合,激励同学们以实际行动传承精神火炬,让青春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绽放光彩。
供稿|小教221班团支部
审核 | 石峻华
终审 | 杨军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