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必先强教,兴教必先强师;师道传承,点滴践行。一直以来,绍兴文理学院高度重视师范类人才培养,有效延伸第一课堂,积极持续开展大学生主题社会实践,厚植爱国主义,强化“以小我融入大我,以青春献给祖国”。2007年,绍兴文理学院“关爱小候鸟”主题社会实践团应运而生,12年来,选拔360多名志愿者,先后组建50余支帮扶小队,面向绍兴的山区、乡村和企业,为1200多名留守儿童和来绍务工家庭子女提供教育帮扶,受到基层村镇(街道)和家长的高度评价,曾4次获得浙江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和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奖。
2019年,“关爱小候鸟”主题社会实践团积极响应“庆华诞、明心迹、作贡献”的号召,选拔50名志愿者、组建8支帮扶小队,分赴喜临门集团、昌丽家俬集团和柯桥福全街道、嵊州崇仁镇为250多名孩子开展教育帮扶,以实际行动献礼新中国70华诞。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全力打造师范生主题社会实践升级版。
一、贯穿“爱国爱教”情怀,强化教育使命,坚定责任担当。
学校公开征集团队志愿者,从160多名报名学生中选拔出50名“关爱小候鸟”志愿者,前期布置“重温习总书记有关教育教师的系列讲话”的内容,并邀请教师进行座谈和培训,举行“师范生宣誓”仪式。通过主题座谈,学生畅谈体会,认为师德内涵首要的是爱国兴国,要以实际行动彰显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努力成为“四有”“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的好老师,进而增强了对“四个自信”的认识。
肺腑的悟谈彰显了青年人的自信与忠诚,志愿同学表示要从修炼师德做起,把挚爱教育、奉献祖国作为人生职业价值的追求,努力成为新时代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过“学讲话”、座谈培训和“师范生宣誓”,为更好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二、强化“立己立人”宗旨,践行志愿道德,锤炼职业师德。
在主题实践过程中,有42位同学需要早出晚归、公交出行,起床早于平时的6:30、身体比平时更累。他们战胜了懒觉的诱惑、酷暑的侵袭,没有午休,没有被晕车吓倒,没有一次迟到一次换班,没有一声抱怨一点悔意,都能精神饱满地开展帮教活动,公益志愿的情怀得到充分的展现。他们关注课堂上活动中每一个孩子的表现,努力地深入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和优长短缺,没有偏袒,没有漠视,总能与家长进行丰富的交流,做到对孩子的关爱细如沙、真如金。
志愿者切实贯彻“五个一”要求,即做到“关注一位留守儿童、实现一个基础愿望、陪伴一段成长经历、留下一份纪念物品、讲述一个感人故事”,使帮扶教育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突出孩子优点、潜能的发掘,激发他们健康成长的自信心。在这细化深化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从单纯的教育者转变成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经常为孩子们的勤劳担当、理解父母、快乐爽朗、真诚互助所感动,真正理解了教学相长、教育是爱的真谛。
三、体现“师范帮教”专长,课程定制共享,教学协同规范。
“关爱小候鸟”团队在传承多年帮教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帮教孩子的实际,通过前期调查研究形成可供选择的模块课程,提供了文化知识、技能兴趣、团队拓展、地方文史四个模块的13门课程,设定课程组和负责人,进行集体备课磨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年级的特点,既有一对一、一对多的文化知识辅导,又有大班全体的素质拓展,每天进行教学小结,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每个小队成员之间密切配合,有主讲、有演饰,师生之间有问答互动,课堂纪律严明、教学规范、氛围活跃。
课程教学的专业性、互动性,让孩子们学有所得,许多家长都能看到孩子欣喜的点滴变化,以致每天早早送孩子前来学习活动,还有一些家长要求中途补报入班、一些家长提前报名了明年的学习活动。要动手动脑、有趣味互动、能拓展提升的课程,以及在喜临门集团、昌丽家俬集团开设的企业文化课,赢得了孩子们的欢迎,也让孩子们了解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增进了他们对父母在绍工作的理解与光荣感。
教育是灵魂所系、家国相托的事业。“关爱小候鸟”主题社会实践团的事迹,得到了学校、政府、社会的高度关注。柯桥区团委、福全街道党委、崇仁镇党委等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不断优化帮扶基地条件;绍兴市七彩阳光志愿团、嵊州东圃小学、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和当地热心的退休老教师等也积极参与相关帮教工作;绍兴文理学院党委汪俊昌书记专程在暑假通过听课、座谈、授牌等实地看望、指导“关爱小候鸟”团队,激励志愿者们不忘教育初心,强化责任与使命,继续做好志愿实践服务工作。
2019年,也是“关爱小候鸟”主题社会实践团队的丰收一年,有了26篇动态新闻分享,志愿者撰写100000余字、汇编16000字的心得体会,完成《关于绍兴柯桥区福全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调研报告一份,汇编教案结集一本,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诸多好评,被评为绍兴文理学院、柯桥区优秀实践团队。
一个团队12年薪火承续,是爱的传递与使命的召唤。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关爱小候鸟”主题社会实践,将继续弘扬爱国爱教情怀,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立足社会大学堂,通过践行志愿道德、锤炼职业师德,以立己立人为根本,用青春书写新时代的教育扶智扶志篇章,为教育兴国作出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