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已然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性问题。其不仅引发社会公众的持续关注,也成为了人大代表、政府管理部门十分重视的热点话题。
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此次专项治理覆盖全国所有中小学校,并且其规模和涉及面也是前所未有。同时这是我国政府部门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明确使用“校园欺凌”的概念,标志着我国校园欺凌的治理迈出了政策上的关键一步。
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首次对学生欺凌作出明确界定。治理方案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同时要求各地各校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区分学生欺凌与学生间打闹嬉戏的界定,正确合理处理。
2021年1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文件提出要进一步防范和遏制中小学生欺凌事件发生,切实保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努力把校园打造成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通过深入开展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集中查处通报一批情节恶劣、社会影响大的恶性事件,指导各地进一步摸排工作死角,织牢联动网络,健全长效机制,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有效的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同时,政策的出台也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及实践支持,为提出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有效应对策略打下坚实基础。在中国,无数的学生在其小学阶段、中学阶段甚至大学阶段都曾经受到过校园欺凌,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把受到校园欺凌当做一件小事,并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如何帮助小学生预防和有效抗争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于校园欺凌受害小学生有效抗争的策略研究,研究小组从2018年就已经开始,从刚一开始的校级课题、市级课题一路到国家级课题,这些都显示出了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
基于研究结果讨论形成小学校园欺凌受害者有效抗争的应对性策略。以期达到帮助“受害者”在面对校园欺凌时学会有效抗争,成为“自救者”,真正摆脱校园欺凌困扰的目标,同时也为学校干预提供借鉴。3月31日星期三,研究团队在绍兴文理附小的5个班级开展了有关校园欺凌的主题班会活动,进行干预实验。

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开始校园欺凌的主题活动,先引起学生的注意,之后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出示校园欺凌的数据,引发学生对于校园欺凌这一事件的认识和思考。

在这之后进行情境创设,有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校园欺凌的应对能力。反校园欺凌的知识竞答也再次强化了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思考。
最后,通过沉静的音乐,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内心想表达的想法表达出来并鼓励同学们将自己所写的展示出来,5个班的主题活动进行的很顺利。校方在我们进行活动时给予了很多帮助,干预活动圆满完成。

课堂结束后,研究小组还设置了环境创设,通过绘制拒绝校园欺凌的手抄报的形式,挂在宣传栏上,帮助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对校园欺凌有更深刻和直观的认识。

本次干预活动,综合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基本知识如概念、表现形式、特点、影响等,提高个人对于校园欺凌的关注意识、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并且,通过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活动,增强学生面对校园欺凌时的“自救”意识,了解并掌握校园欺凌受害者进行抗争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