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4日下午和25日上午,我院举行了2019级小学教育方向硕士生毕业论文预答辩。我院特邀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周佳教授为组长,学院屠国平教授、杜海平教授、张建桥副教授、闫瑞祥副教授、汤春燕副教授、蒋洁蕾博士、姜亚洲博士、徐冬鸣博士、赵忠平博士为成员,组成了本次的答辩委员会,曹婧博士、郑梦雪博士、和平博士担任答辩秘书。部分一年级和二年级硕士生旁听了答辩会。
10月24日的预答辩在在南山校区12号楼406教室举行,7位2019级小教硕士参与了预答辩。硕士研究生赵文静汇报了题为《基于数学史的小学数学“小数”教学研究》的毕业论文情况。“小数”内容是联系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重要知识纽带,在小学进行基于数学史的“小数”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小数的认识,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意识,而且可以补充学生对数学史方面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数学学习的信心。本研究从数学史的角度探讨“小数”教学,对丰富数学史与小学数学教育关系的理论研究,拓宽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道路,对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硕士研究生谢娟汇报了题为《小学数学教学板书行为的变迁研究(2011-2020年)》的毕业论文。本研究将2011-2020年小学数学省优质录像课中教学板书行为进行纵向的比较分析,根据现有关于板书的研究,旨在为设计出有利于教学的板书提出策略,侧重于板书的设计活动,唤醒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对传统的黑板板书的重视,探寻当下传统板书的存在方式。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实用的、可操作性的指导建议。
硕士研究生胡艺婷汇报了题为《PEP小学英语教科书中全球素养要素的内容分析及使用策略研究》的毕业论文情况。英语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学科,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还包括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因此如何通过英语教育培育学生“全球素养”,是当前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参考《PISA全球素养框架》,整理出《PISA全球素养知识类目表》作为研究工具,采用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对PEP(2012版)小学英语版教科书的各单元主题和内容进行研究,从全球素养中关键知识要素的四大主维度。基于以上发现,对英语教师提出使用策略。
硕士研究生周梅玲汇报了题为《有朋不亦乐乎——基于高年段小学生同伴关系建构的教育价值发掘》的毕业论文情况。以高年段小学生的同伴关系为研究切口,通过对J小学的调查结果分析,发掘高年段小学生同伴关系建构在学习成绩、座位编排、重要他人评价、共同兴趣爱好、群体意识等方面具有教育价值,并且就研究结果为广大家长和教师们提供了一些教育建议。
硕士研究生陈尚汇报了题为《王崧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感培养研究》的毕业论文情况。本文通过课例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以王菘舟老师阅读教学中经典课例作为研究对象,探析其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培养的环节、策略、内容及特点。
硕士研究生戴玉汇报了题为《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及教学策略研究》的毕业论文情况。本研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为蓝本,对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教育要素进行统计分析、文本分析,明晰小学《数学》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要素的分布情况,并结合一线小数教师的教学经验访谈,探索出小学《数学》教科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硕士研究生娄楠汇报了题为《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研究》的毕业论文情况。本研究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情境创设中深度学习策略的相关理论系统性学习,梳理并总结深度学习的情境特征以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特点以及二者间的相关性。其次,通过课堂观察法对小学语文阅读情境创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提出优化策略。
10月25日上午的预答辩在南山校区12幢410教室举行,7位2019级硕士毕业生参与了论文汇报。硕士研究生廖鸿燕汇报了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的毕业论文情况。在长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一直被忽视,致使中国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不足,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受到了阻碍。廖鸿燕以此为出发点,以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外语教学观等和文化图式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行动研究的范式,在绍兴市S小时六年级(1)班和(2)班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教育行动研究,其结果表明:本次行动研究增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热爱,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因此,说明在此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文化教学的方式和路径是有效果的。
硕士研究生石静文汇报了题为《《珍珠鸟》课例比较研究——以薛法根、窦桂梅、虞大明和靳家彦四位名师为例》的毕业论文。散文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主导文体,但是教学现状却并不乐观,导致散文的教学价值得不到真正体现。因此,石静文选取小学散文经典篇目《珍珠鸟》,以薛法根、窦桂梅、虞大明和靳家彦四位语文名师的《珍珠鸟》课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四个课例的比较分析,总结提炼出名师值得学习的教学经验,以期对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硕士研究生范敏洁汇报了题为《高段小学生数学学习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的毕业论文情况。十九大精神指出,要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的素质,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如此,学习力则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能力。从长远来看,学习力也是学生步入社会以及更好地适应社会所需的一项能力。范敏洁在查阅文献后发现,在前人研究中对于学习力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但是针对某一类学科的学习力所开展的研究尚且不足,而只有将学习力与学科结合,才能更好地把“促进学生的学习”这一设想落地实施。因此,范敏洁立足于高段小学生数学学习力的培养,构建小学生数学学习力指标体系,围绕小学生数学学习力维度分析当前学生数学学习力的现状特点,进而探究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力的因素,并从相应的维度为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力建言献策。
硕士研究生李东娟汇报了题为《项目学习在小学研学旅行活动中的应用研究》的毕业论文情况。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校外教育的新形式,契合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要义。但是随着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实际开展,在此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只游不学”、“重游轻研”、“缺乏目标”“随意性”、“零散性”,最终导致研学旅行真正的育人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基于上述问题,李东娟采用行动研究中的四个步骤(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探究项目学习融入小学研学旅行活动中的可行性,通过制定项目研学旅行活动方案,经过两轮的循环行动与反思,分析总结出项目学习融入小学研学旅行活动中的策略,从而为其他研究者开展此类研学活动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建议。
硕士研究生黄琦汇报了题为《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问题与对策——以“植树问题”为例》的毕业论文情况。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数学建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该研究以绍兴市两所不同层次学校的高段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测试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绍兴地区高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调查;第二,绍兴地区教师在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中的教学问题揭示;第三,就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提出对策建议。
硕士研究生吴梦梦汇报了题为《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的个案研究——以T小学H老师为例》的毕业论文情况。教育信息化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角色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转变。近二十年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然层面,很少探究信息化背景下实然的教师角色。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以T小学的H老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观察、实物收集等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来探究信息化背景下H老师的角色变化、现存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信息化背景下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建议。
硕士研究生朱佳慧汇报了题为《Y小学特色校园文化创建现状与策略研究》的毕业论文情况。学校作为传播文化和教化育人的主阵地,担负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责任。发展特色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形成“一校一品”特色化办学的有效策略。该研究采用个案法深入探寻小学校园文化创建现状。基于个案研究取样的目的性和代表性原则,选取了绍兴市校园文化创建相对成熟的Y小学作为研究对象。深入Y小学展开调研,期间主要通过访谈法、问卷法和观察法等具体研究方法了解Y小学特色校园文化的发展模式、探究Y小学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影响因素、审思Y小学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全过程,最终总结出Y小学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经验策略。
本次预答辩过程中,气氛严肃融洽,程序井然有序。各位答辩老师与研究生同学就学术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在对学位论文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提出几点共性问题:(1)论文题目要与正文紧密联系,避免前后脱离的情况;(2)论文写作过程中应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3)参考文献应尽量选取原始文献、较新的文献以及高质量的文献;(4)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有理论支撑;(5)论文格式应符合学术规范,文字表述应追求逻辑性与严谨性。对于答辩老师们提出的针对性修改建议与意见,同学们均表示会认真修改,仔细完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