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下午,我院2019级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硕士生毕业论文预答辩在学院202微格教室进行。我院特邀宁波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李伟强教授为组长,学院陈巍教授、高奇扬副教授、王财玉副教授、武侠博士、周晖博士为成员,组成了本次的答辩委员会,徐步霄博士、20级研究生王斐担任答辩秘书。部分一年级和二年级硕士生旁听了答辩会。
硕士研究生郑颜紫绮汇报了题为《家庭环境纷杂度对高年级小学生愤怒表达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的毕业论文情况。不良愤怒表达会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研究愤怒表达有重大现实意义。研究试图考察家庭环境纷杂度对高年级小学生愤怒表达的影响,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并用团体绘画疗法干预学生自尊,检验自尊水平与愤怒表达方式的变化。
硕士研究生张卫敏汇报了题为《青少年正、负性信息注意偏向对友谊质量的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的毕业论文。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青少年而言,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是这一阶段的青少年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对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适应、人格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注意是青少年社会交往的个体认知因素,注意偏向(正性信息注意、负性信息注意)一直是个体社会交往研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显示,注意分配与情绪调节之间的关系密切。由此,张卫敏同学聚焦于探讨是否有着不同注意偏向的青少年具有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使用倾向因而有着不同水平的友谊质量,以期为促进青少年友谊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硕士研究生吕欢欢汇报了题为《高中生共情能力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注意偏向和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的毕业论文情况。目前,社交焦虑的发生率较高,已经成为较常见的心理问题。高中生的社交焦虑问题日益增多,受影响的高中生数量也在不断上升,进一步探究影响社交焦虑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吕欢欢聚焦影响社交焦虑的内部因素,探究高中生共情能力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着眼于不同共情成分,探究在注意偏向和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下,情感共情、认知共情分别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硕士研究生李瑞星汇报了题为《共情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的毕业论文情况。随着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逐渐向低龄化倾斜,探索影响儿童社交焦虑的因素进而寻找改善的途径,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极为重要。影响社交焦虑的因素主要有生物学因素、认知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李瑞星着眼于六年级小学生社交焦虑的认知因素(共情)和学校环境因素(同伴关系、师生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在共情与社交焦虑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硕士研究生何国意汇报了题为《青少年同伴关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的毕业论文情况。高年级段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在该阶段,个体的身心发展变化大,拥有良好的人际信任和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人际信任和同伴关系越来越成为教育研究者的研究重点。人际信任是个体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良好的信任中,同伴关系得以发展,同时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有利于信任的产生。研究采用问卷法和测验法全方面对青少年人际信任和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和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硕士研究生田楚瑶汇报了题为《小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心智化归因风格的中介作用》的毕业论文情况。研究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心智化归因风格和同伴关系的统计分析发现,教养方式和心智化归因风格对儿童同伴关系作用显著,具有显著且复杂的影响,并且就研究结果为广大家长和教师们提供了一些教育建议。
硕士研究生王勇汇报了题为《家庭环境纷杂度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社交焦虑的中介和特质自我调节的调节》的毕业论文情况。当前,我国儿童普遍存在睡眠质量较差的问题。通过文献阅读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家庭环境的心理社会特征,如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去考虑其对儿童睡眠质量的影响。而很少考虑家庭环境的物质性特征,如噪音、拥挤程度、家庭日常生活的秩序性等的影响。根据对以往研究和相关理论的分析发现,社交焦虑与特质自我调节可能作为潜在的变量分别在家庭环境纷杂度对儿童睡眠质量的影响过程中起作用。目前还缺乏相关研究具体揭示其中的关系。综上,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家庭环境纷杂度对儿童睡眠质量影响的内部机制,分析潜在变量社交焦虑与特质自我调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以期丰富家庭物理环境影响儿童睡眠质量的研究。
硕士研究生包玉玲汇报了题为《早期青少年依恋质量与共情的关系——安全依恋启动的干预作用》的毕业论文情况。共情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交往对象的情绪和行为,使得互动双方的情感得以同步,个体能对互动对象做出适当的反应。处于早期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时常觉得自己总会碰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比如,内心焦虑、不安,人际互动交往困难、经常性的情绪困扰等。这些从根本上来说,可能是早期未与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包玉玲着眼于早期青少年的依恋质量与其共情能力的现状及其关系,并探究安全依恋启动对不同共情能力早期青少年的共情反应影响。
本次预答辩过程中,气氛严肃融洽,程序井然有序。各位答辩老师与研究生同学就学术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在对学位论文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提出几点共性问题:(1)选题缘由、核心内容、创新点是学位论文关键,要仔细推敲;(2)论文结构、格式及文字表述应再追求逻辑性与严谨性;(3)文献综述避免简单罗列,需做到既“综”又“述”;(4)概念界定应有理有据,特别注意前后一致性问题;(5)教育启示需再推敲总结,力求对教育实践有所洞见。对于答辩老师们提出的针对性修改建议与意见,同学们均表示会认真修改,仔细完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