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厦门大学郑若玲教授作“科举至公之道”专题讲座

发布日期:2024-12-22    点击次数:

 12月20日下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若玲在风则江大讲堂小报告厅为我院广大师生带来一场题为“科举至公之道”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党委书记罗润锋主持,10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郑若玲以科举考场重要建筑“至公堂”为引,指出追求“至公”是科举制度千年的发展主线。讲座中,她从“报考资格”“取士标准”“考试录取”及“考试规则”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科举追求至公的发展历程、具体表现、内在原因及现实启思等。她提到,隋朝科举时报考资格受限于个人出身,而唐朝则通过纳卷、行卷等方式放宽报考资格,这引发了对开放性与公平性的新思考。在取士标准上,她从荐选与考选的对比中,展示了从主观到客观的转变过程。关于考试录取,郑若玲教授通过荐选与考选的对比,指出荐选注重全面评价,但易受主观影响,而考选则依赖于量化标准,减少了人情因素,但也可能忽视德行,让在场听众更清晰地体会取士标准从主观到客观的转变。

郑若玲教授还通过研究数据指出在唐代的科场竞争中,北方士子占据优势;但到了宋代,却出现了南北倒置的现象。这种地域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在教育资源、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不平衡,以及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不平衡的动态变化。同时,郑若玲又以现代高考为例,探讨了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难题。她还提到,科举制度对其他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西方近代的文官制度借鉴了科举制度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等原则。

这场“科举至公之道”讲座,不仅是一次对古代科举制度的深入探索,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思考之旅。郑若玲教授的讲授让现场师生对科举制度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拓宽了大家对古代教育制度的认知视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校址:绍兴市越城区城南大道900号 | 邮编:312000 | 电话:0575-88342095
二维码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