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12月12-15日,第二届哲学心理学前沿问题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云通楼报告厅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主办,绍兴文理学院大脑、心智与教育研究中心协办。会议围绕着哲学心理学前沿问题,致力于从心理学、哲学和精神病学、神经科学融合的视角出发研究精神疾病问题。
12月12日,德国斯图加特市立医院特殊精神病学、社会精神病学与心理治疗科主任、心灵健康中心主任Martin Buergy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精神病学系雅斯贝尔斯讲席教授Thomas Fuchs,先后进行线上主题讲座。

12月13-15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昌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南京晓庄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潍坊学院和同济大学师生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陈巍教授作了“从生命性到活力形态:通达他心的神经过程哲学”主题报告。陈巍教授的报告围绕他心问题的自然主义转向、通达他心的种系发生学起点、生命性感知的个体发生学维度,以及一种神经过程哲学方法论四个方面展开。整合了系统发生学感知机制与个体发生学活力形态理论,为他心直接感知提供认识论支持。同时,引入第二人称神经科学,提出应当将神经过程哲学作为通达他心的新方法论。

董达副研究员作了“Re-enchanting mirror neuronsthrough lexical change”主题报告。董达从“mirror neuron” (镜像神经元)这一术语的概念史出发,探讨了当前科学语境中与其高度相关的词语的语义变化,具体介绍了镜像神经元的发展过程以及其中遇到的困境,提出镜像神经元的研究仍是当代认知科学革命的核心部分。

吴晶博士作了“儒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资源探析”主题报告。吴晶博士探讨了儒学心理咨询理念——仁者爱人;心理咨询关系——中庸和谐;心理咨询方法——积极有为;心理咨询目标——君子人格。

本次会议讨论激烈,精彩纷呈,体现了不同院校专家、老师、同学们对于哲学心理学前沿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引发了大家热烈的交流与深远的思考。其他参会师生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23级应用心理学专业高凯琳:
能够有幸跟随陈老师,董老师参与第二届哲学心理学前沿问题研讨会,我深感收获颇丰。会议期间,那浓厚的学术气息如同一股强大的磁场,将我深深吸引。那些曾经仅在课本和参考文献里出现的学术大佬们,此刻竟鲜活地站在我面前,激情澎湃地分享他们的学术成果与研究心得,这让我心中涌起无尽的荣幸与感慨。
理论与实践的鸿沟被生动解读所跨越,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与魅力。同时,这次经历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学习之路上的成长与不足,让我学会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观点,不断在批判与反思中进步。一些核心观点如哲学与心理学的融合、精神分析和现象学的结合,引发了我深思。通过查阅资料,我更加系统地理解了这些观点,也加深了对学科的认识。这次讨论会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觉醒。它让我更加坚定了对学术的热爱与追求,也让我明白了自己在未来道路上需要更加努力与坚持。展望未来,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哲学心理学的学习与探索中,不断拓宽视野,提升自我。最后,衷心感谢学院为我们提供如此宝贵的学习契机!
24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章琪琪:
非常荣幸能参加此次哲学心理学学术会议,于我而言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与学术启迪之旅。会议过程中,众多前沿观点相互碰撞,拓展了我对该领域认知的深度与广度。许多哲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的大佬在此汇聚,讲述的《关于梦的预测加工理论》《情感脑机接口如何理解情绪》等报告令我大开眼界,不仅让我意识到哲学心理学这一领域的发展已经到如此程度,更更新了我原有的知识体系。在前辈们的报告中,我听到了很多生疏的专业名词与实验名称。在报告结束后,我都对这部分知识作了初步的了解,尽管不能立刻全部领悟,但我像一块干涸的海绵,努力汲取着每一个新知识。作为一名大一新生,对心理学的了解尚不够深,会议伊始,面对众多资深学者和海量的专业信息,我满心敬畏与惶恐。但各位前辈都很亲切,让我感受到学术共同体的活力和凝聚力,体会到学术交流的魅力和价值。通过此次会议,我明晰了自身的不足,更让我心中坚定了深入探索该领域的信念。我将以此次参会为起点,在未来的大学生活里,更加勤奋地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自己也能在这片知识的海洋里激起属于自己的学术浪花。
2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蒋新姿:
很开心有机会参加这次第二届哲学心理学前沿问题研讨会,通过这个平台,我认识到了一些杰出的教授和老师,结识了一些优秀的博士和研究生,也学习到了不曾接触过的知识,获益良多,深受触动。通过这次会议,我意识到要做心理学,就要摆脱科学的束缚即套路性的东西,并回到人文的解释即要有自己的思想,心理学诞生于科学和人文,但又不应该受到科学与人文的束缚,在心理学的发展中,应当推动哲学、精神病学、进化学等各类学科的结合,以最大化地将心理学运用于实际生活,发挥其实际效用,心理学人为心理学服务,心理学服务于人类。
心理学于人具有强大的调节作用。例如,同济大学徐献军老师从唯识学和精神分析角度分析语言的存在,前者认为人的世界是一个由语言构造起来的语言系统,世界并不存在实际物质,语言只是一个所指,后者认为语言是心理治疗的本质性工具,通过语言可以使混乱的无意识变得有序。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强调“空”,我空法空,对待生活不必较真,语言的指涉可以有真实的存在,也可以没有,当他有太多存在的时候就会有烦恼,当他没有存在的时候人就会轻松,所以面对生活既要认真又不要认真,认真的解决问题,当问题使人烦扰的时候就不必认真了,这是人解决问题、面对生活的一个好办法。
经过两天高强度有活力四射的学术交流,第二届哲学心理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落下帷幕。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陈巍教授主持闭幕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建新教授致闭幕词。张建新教授首先向主办方、协办方的老师同学表示感谢!接着,他深入探讨了哲学心理学面临的挑战,并指出在这一学科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广开言路,吸引来自不同哲学分支学科的学者参与探讨,进一步聚集主题来凝聚共识,形成学术共同体;同时,在研讨会中聚焦核心主题,凝聚各方智慧,以期为哲学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最后,张建新教授对哲学心理学的未来表达了信心与期待。下一届会议将由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大脑、心智与教育研究中心承办。
撰稿人:金昕哲
审稿人:陈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