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院2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祝佳瑶在国际知名心理学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SSCI收录,JCR Q2,中科院三区,IF = 2.6)发表题为“Commentary: The effect of positive inter-group contact on coopera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dividualism”的短评。(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4.1452840)

原文献以台湾青年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群体间积极接触和社会距离对两岸青年合作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了个人主义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通过对三项问卷调查和信任游戏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积极的群体间接触能够有效促进合作行为,并且与大陆青年社交距离更紧密的台湾青年,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合作行为。研究指出,个人主义倾向较强的台湾青年会更关注自身利益,而表现出较低的合作倾向,但并未深入探讨个人主义影响合作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且样本局限于青年群体,限制了结论的普适性。
作者在肯定原文献价值的基础上,考虑到内隐偏见对两岸青年合作行为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个人主义-内隐偏见”的链式中介效应模型。为验证该模型,作者建议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来检测内隐偏见的存在。同时,引入想象群体间接触的方法来降低群体间的内隐偏见,为促进两岸青年合作提供新路径。此外,作者还提出可以扩展研究设计,如设置更多种类的社会困境范式(如信任困境)和时间压力实验,区分直觉与审慎决策对合作的影响;增加儿童、老年人等不同年龄段的样本以揭示代际文化差异。这些改进旨在更全面解析影响两岸合作行为的心理机制,助力跨群体信任合作的构建与和平发展。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绍兴文理学院应用心理学22级本科生祝佳瑶,第二作者为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暨大脑、心智与教育研究中心董达博士,绍兴文理学院22级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金昕哲为通讯作者。
同期,我院2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王静茹也在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SSCI收录,JCR Q2,中科院三区,IF = 2.6)发表题为“Commentary: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modified Suicide Stroop Task (M-SST) in patients with suicide risk and healthy controls”的短评。(文章链接: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sychology/articles/10.3389/fpsyg.2024.1451984)

原文献以有自杀念头和行为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来验证改良后的自杀斯特鲁普任务(the modified Suicide Stroop Task , M-SST)的心理测量特性。通过对M-SST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和自杀有关的积极词汇类别与自我报告的自杀意念呈正相关,但与抑郁和绝望无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者更容易受到消极、积极和消极自杀相关词语的影响,其中消极自杀相关词语的影响最大,证明了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对自杀相关刺激存在注意力偏差。此外,与传统任务相比,M-SST的信效度增强。研究指出,实验样本量较少,参与者局限于年轻群体,并未涉及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并且没有考虑其他自杀相关的子样本,限制了结论的普遍性。
作者在肯定原文献价值的基础之上,考虑到可以通过眼动追踪和脑电图设备来测量反应时间以及增加准确性,眼动追踪设备可以测量参与者的凝视持续时间和视觉注意力,而脑电图可以直观地指示对刺激的激活水平,从而更直观地表明患者是否表现出自杀注意力偏差。针对原文献发现否定词和否定自杀相关词之间存在相关性,提出对选词过程进行改进优化,采用计算机算法从自杀论坛中选择单词,过滤高频术语。作者进一步提出使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进行文本分类或情感挖掘等任务,并利用大型语料库和复杂的学习方法对否定词和消极自杀相关词进行分类,随后使用问卷对单词进行评分,使选词过程更加客观理性。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绍兴文理学院应用心理学22级本科生王静茹,绍兴文理学院22级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金昕哲为第二作者和通讯作者。
审核 | 石峻华
终审 | 陈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