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教学工作
  • 学院概况
    • 学院介绍
    • 学院领导
    • 机构设置
    • 百年师范
  • 师资队伍
    • 小学教育系
    • 心理学系
    • 学前教育系
    • 体育系(公共体育教学部)
    • 荣休教师
  • 专业建设
    • 小学教育
    • 学前教育
    • 体育教育
    • 应用心理学
  • 学科建设
    • 一流学科
    • 项目申报
    • 科研成果
    • 学科建设
  • 研究生教育
    • 招生信息
    • 教学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教改项目
    • 课程建设
    • 教育见习实习
    • 毕业论文
    • 精品课程
    • 文件汇编
  • 党建工作
  • 学工在线
  • 社会服务
    •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 绍兴市心理学会
  • 专业认证
  • 下载专区
      ·   关于做好校内校史史料和实物征集的通知
      ·   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关于新一届辅...
      ·   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关于 2024 年...
      ·   关于绍兴文理学院 教师 教育学院 2024 ...
      ·   我院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拟报送项...
      ·   第十二期“祖楠班”拟推荐学员公示
      党建学工

      【教师专访】 杜海平:木铎之心,弦歌不辍

      2021-12-27  点击:[]

      编者按:为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推进特色鲜明的师德师风建设,特开设“教师专访”专栏,聚焦教师教育学院优秀教师群体,宣扬教书育人的榜样风范。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他于教育事业的沃土

      辛勤耕耘三十多载

      今天我们要走近的这位优秀教师是杜海平老师

      【师者风范】

      杜海平,1966年2月出生,浙江嵊州人,教授,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主任、分工会主席,绍兴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理论的教学与研究;独立主持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重点课题、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多项。

      参编《师德与教师礼仪》《实用教育学》《教学艺术新论》等多部教材。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研究与实验》《课程.教材.教法》等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或摘登。

      2009-2014年度连续6年被评为校优秀教师。2011-2012年度绍兴文理学院十大师德标兵。获浙江省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省新世纪教改成果、校哲学社科类成果、教改成果等多项奖项。

      【初心如磐,以此为归】

      1989年,自杜老师踏入绍兴师专(绍兴文理学院的前身)的大门,至今已有32年的光阴了。他是学院发展的见证者,从教育学科教研室、教育系,到现在的教师教育学院,就像是看着一颗小树苗长成了了一棵参天大树,杜老师一边感慨着时光飞逝,一边向我们娓娓道来他所不为人知的故事。当时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被分配到了教师这个职业,既是岗位对人才的需要,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因为自己当时并没有要从事教师职业的想法。”杜老师坦言,虽然当时的工作环境远不及现在的优越,教师的收入更是十分微薄,但杜老师始终坚守在这份岗位上,也渐渐体味出了教书育人的乐趣与幸福。“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无形中的一种力量”,也正是因为这份力量,让他葆有炽热初心,在教育的沃土里耕耘了三十多载。

      【授之以渔,玉汝于成】

      关于教师在大学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杜老师有他独到的见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师就如同这星星之火,微小却又强大。大学学习不再是“教师牵着走”模式,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个学生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教师需要做的,是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和机会,放大他们自我塑造的可能性。“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并等他们主动发问时,再去对学生的问题伸以援手。”杜老师的观点也印证了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方面,杜老师以学院“师说社”为例,提议社团可以根据年段特点制定提升内容,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教师技能水平,帮助学生练就更扎实的教师基本功。

      谈到关于大学生课题研究的问题,杜老师从研究课题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角度进行了重点阐述。“在大学阶段,高级思维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杜老师指出,研究课题可以帮助我们的思维能力从一个点、一条线拓展到一个面,这正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之一。同时,杜海平老师还强调了只为了加分或者奖学金等功利性的目的去研究课题,是一种偏激、不理智的行为。他倡导我们应该享受研究课题本身的学习和探索过程,尤其是涉及专业领域的研究,要有从一而终的坚持,不断增强的信念,永不言败的勇气。


      【从容不迫,水到渠成】

      “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杜老师引用席慕容的诗句并解释道:“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其汲汲于最终的目的地,不如放慢脚步,感受沿途的风景。我们不是为了结果而去奋斗,我们是在奋斗之中不断提升自己而获得成功的。”拳拳教诲,传递了杜老师对所有大学生的殷切期盼——注重过程,享受过程。因为也许结果就在你努力的不经意之间悄然来到你身边。最后,祝愿我们都能在追求远方的道路上享受沿途的旖旎风光。







      上一条:【教师专访】高奇扬:先成为“我”,后成为“师”
      下一条:【人物专访】校十佳研究生王勇: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关闭】

    校址:绍兴市越城区城南大道900号  |  邮编:312000  |  电话:0575-88342095  |  传真:0575-88315325
    浙ICP备07005811号  |  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